港交所再迎重要变化。
2月21日,港交所宣布,取消现行证券交易的费率限额,即最低2港元和最高100港元,交收费率统一调整为按照成交额计算,每笔交易0.42个基点(0.0042%)。
据悉,新的收费结构已获香港证监会批准,待市场准备就绪后于2025年6月实施,并在收窄买卖价差的第一阶段实施之前生效。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取消现行证券交易的费率限额,目前对港交所收入影响较小,后续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港股市场的流动性。
港交所宣布交易收费新标准
具体来看,此次调整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将取消股份交收费的最低和最高收费限额,收费率调整为每笔交易0.42个基点(0.0042%)。第二,合资格交易所买卖产品(ETP)的庄家交易股份交收费率调整为0.20个基点(0.0020%),并取消最低及最高费用。
第一财经记者从港交所获悉,现行的股份交收费结构分别设有最低2港元和最高100港元的收费限额,令成交金额较低的交易需支付较高的收费率。这也意味着,每笔成交额若小于10万港元,则费率高于0.002%,每笔成交额若大于500万港元,则费率低于基准,一定程度上导致较小额交易的费用不成比例地高于较大额交易。
为何选择此时调整费用结构?一名港股分析人士称,一定程度上与近期下调香港证券市场最低上落价位相关改革举措有关。
2024年12月17日,香港交易所宣布建议下调香港证券市场最低上落价位的咨询总结,此为香港交易所持续致力于检讨及优化市场微结构的举措之一,被认为有助于市场价格发现及提升流动性。
据了解,上落价位(Minimum Spread或Minimum TickSize)是指,股价的最小价格变动单位,即在证券交易活动中,股票价格需以最低上落价位的整数倍进行变动,投资者也需以最低上落价位的整数倍进行报价和交易。
上述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为确保收窄买卖上落价位的措施顺利落实,以及令市场的交易成本与目前保持接近,港交所计划修订股份交收收费结构,取消现行的最低及最高股份交收收费限额,并调整收费率。
港交所近期也表示,股份交收费调整将在收窄买卖价差的第一阶段实施之前生效。在收窄股票买卖价差后,或会促成更多成交金额较小的交易,从而令投资者受益于新的费用结构。
或有利于流动性改善
目前来看,费率结构变化对于港交所收入影响较小。
中金公司近期研报测算显示,2019年~2023年香港现货市场股份交收综合费率分别为0.0044%、0.0042%、0.0041%、0.0038%、0.0041%,比较2023年数据来看,新机制下综合费率变化较小,对港交所收入影响取决于交易结构及流动性情况。
“新的费用结构旨在确保市场整体开支不会增加,平衡所有交易规模的费用成本。”港交所表示,调整后的收费与ETP庄家活动过去的成本相若,以确保ETP市场继续有充沛的流动性。
从长远来看,业内认为费率结构变化有利于改善市场流动性。
据港交所的数据统计,在新的收费结构下,2019年至2024年间约77%的市场交易将支付较低的费用,对不同成交金额的交易都更为公平,尤其让散户和机构投资者更灵活地执行其交易策略。
中金公司非银及金融科技分析师周东平指出,根据测算,若每笔交易成交额小于47619港币、则在最新费率制度下的股份交收费用将低于原成本,小额交易成本降低或将有助于市场流动性进一步改善。
“我们很高兴优化股份交收费结构,令有关收费更为清晰及一致,对不同成交金额的交易都更为公平,让散户和机构投资者更灵活地执行其交易策略。”香港交易所首席营运总监及集团首席财务总监表示。
她进一步指出,这次的调整亦是增加证券市场深度及广度的工作之一,巩固香港作为领先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事实上,港股市场高度活跃叠加持续资本市场改革政策出台下,港股流动性已有显著复苏迹象。中金公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21日,港股市场2025年第一季度的日均交易额(ADT)已达到2003亿港元,而2024年四季度的日均交易额仅为1869亿港元。2025年2月的日均交易额达到2718亿港元。此外,2025年1月港交所新接受IPO申请29家,也达到2021年7月以来最高值。
港股赚钱效应也在持续升温。Wind数据显示,1月13日恒生科技指数最低下探至4168.04点,此后该指数震荡走高至2月21日的5859.30点,创年内新高,区间涨幅超过37%,领跑全球市场。
周东平认为,若以科技为代表的主题交易情绪延续、及潜在资本市场流动性优化政策持续出台,港股市场活跃度中枢有望进一步抬升。
建议2025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提前布局,保持充足的市场流动性,满足财政、银行、居民、企业、金融市场等各领域的资金需求。
央行MLF净投放达到5000亿元,为连续第二个月加量续作,加大了通过MLF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的力度。
中国资本市场类“平准基金”的出台对A股流动性产生了积极影响,并有望推动A股市场实现更加稳健的发展。
年初以来,资金面维持紧平衡状态,短端利率明显抬升,一季度政府债供给预计较高,3月流动性缺口约为2600亿元,资金面存在一定压力,但“两会”后资金利率有望趋于转松,央行净投放将增加,政府债供需失衡或边际缓解。
券商股尾盘拉升,钢铁、房地产、半导体、光伏、锂电池、汽车零部件板块涨幅靠前,机器人概念股反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