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潘静洲,天津大学组织与战略管理系主任、教授)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从报告来看,当前就业工作的核心逻辑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并重。报告提出以“市民化”理念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强化随迁子女教育保障、扩大住房和社保覆盖范围,实质是构建城乡劳动者平等参与城市发展的制度基础。针对平台经济催生的新就业形态,报告明确要求加强灵活就业者权益保障,包括规范劳动关系认定、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建立欠薪治理机制,这既是回应贾宇代表提出的劳动合同法修订需求,也是破解外卖骑手等群体“外包陷阱”和参保率低的制度性破题。
展望未来,我国就业政策有望在三个维度持续发力:一是完善灵活就业立法框架,建立平台用工分类管理标准,通过“劳动关系—不完全劳动关系—民事关系”的三层结构实现精准权益保障。二是强化就业服务供给侧改革,依托数字技术构建覆盖城乡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重点提升青年群体对新兴产业岗位的适配能力。三是深化就业优先政策与宏观政策的协同,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贷款等工具激发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稳岗扩岗能力,形成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容的良性循环。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地,我国将形成更包容的就业生态,劳动者在职业选择、权益保障和发展空间方面将获得更坚实的制度支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六个体系形成了一套贯穿高校毕业生从培养、就业,再到帮扶援助全过程的完整的就业服务体系。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具备经济增长稳健、市场经营主体增加、人才一体化格局形成、新型就业形态发展及政策支持等多重有利条件。
2023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404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7032万人,也就是说,灵活就业人员占到了全国就业人员的27%,占城镇就业人员的43%。
权威人士表示,新业态从业人员等劳动者由于劳动关系不明确、工作方式灵活、收入不稳定等原因,难以直接参加传统的以单位为依托的社会保险制度,需要积极研究完善降低门槛、给予参保补贴等相关政策措施,尽可能地把他们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的城市和区域也成为人口流入的重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