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自医药卫生界的全国政协委员的讨论中,人工智能大模型备受关注。有医生提到,最近,病人拿着DeepSeek来看病的情况越来越多,AI大部分时候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医生的职业发展以及医学教育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对此,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远超预期,AI医学时代已经来临,每个医生都应该为此做好准备,积极拥抱AI。”
作为顶尖的心脏病专家,葛均波对人工智能在心脏病诊断方面表现出的能力感到惊讶。“当我们把海量的病例数据喂给AI大模型进行训练后,它在知识库的储备及典型病例的诊断方面已经具备专家级的能力。”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相信未来通过对AI大模型的不断训练,人工智能将越来越接近于顶尖医生的能力,可以作出完美的诊断和最佳的手术规划。”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下,医学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此,葛均波坦言:“人工智能改变了医学教育的方式。有时课堂上老师辛辛苦苦讲了两小时,还不如大学生通过与DeepSeek对话半小时获得的知识多。”
他认为,未来的医学教学模式也应该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和新的大模型,让学生尽可能获得全面的知识,老师则更多地通过启发和解惑,帮助学生更快、更多地掌握知识。“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我们希望让疾病的治疗能变得更为精准和有效。”葛均波表示,“人工智能只是一个现代化工具,让病人获得最好的治疗才是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也在两会上重点谈到了人工智能。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传染病防控以及辅助诊断方面已经体现出优势,对新技术不应该抗拒。
“医生不用抵触抗拒DeepSeek,它给到的只是一种参考,最终作出诊断决定的还是医生,包括下一步该怎么治疗。”张文宏说道,“这是一个人机交互、不断提升AI和医生能力的过程。”
张文宏还表示,AI在传染病防控领域是一个“赋能”的概念,可以帮助公共卫生专家第一时间感知新发传染病的信息。
“比如,如果想知道流感目前的情况,现在每天、每个小时全国流感的数据信息都已经上传到信息系统平台。”他表示,“以后新发传染病来了,还可以综合多方面的数据维度进行预判,比如看病的人数、配药的种类、感染相关的防护用品是否增加等等。”
张文宏进一步称,将这些信息集中起来,通过AI处理后,有望赋能传染病的监测,可以大大缩短发现新发传染病的速度,并采取防控决策。
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与运动控制系统,是多数手机厂商并未涉足的领域。
深圳人工智能产业持续蓬勃发展,现有人工智能企业2200余家,企业创新能力活跃,产业生态健全,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①因赛集团:AI“大模型+算法”双备案成功;②国内首个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垂直大模型发布;③北京亦庄启动具身智能社会实验计划,打造全域实训场。
老龄化社会、AI大模型助力、家电市场增长乏力,促使家电龙头抢着卡位家庭服务机器人赛道,但投资回报尚存不确定性。
技能领航计划锚定人工智能、通信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低空经济、先进制造、跨境电商等6个产业人才缺口,提供“培训+就业+引才”一体化高质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