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温天,香港城市大学特聘教授)
2025年3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提出,将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旨在通过长期的资本支持,促进科技创新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表明了政府对长期投资和科技孵化的承诺,这不仅对国有企业,也对整个市场,包括民营经济,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但基金能否体现对民营经济的一体公平与扶持,关键在于基金的运作机制和政策设计。
首先,公平性体现在基金的市场化运作上。这要求基金在投资时,重视项目的创新性和市场潜力,而非所有制性质。
其次,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与民有资产保护的平衡,引导基金的运作应建立在严格的监管和绩效评估体系之上,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和增值,同时,通过法律和制度保障,防止任何形式的资产流失,包括国有的和私有的。
稳妥设立国家大基金的举措可以被解读为政府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升级的决心,同时也是一个测试案例,检验如何在国家引导与市场机制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以实现科技自主可控和产业多元化发展。重要的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需要展现出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确保所有类型的企业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受益,共同推动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提升。通过这样的公器,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动态的创新生态系统,增添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4月27日下午对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三次审议稿进行了分组审议。
一季度,上海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3%,增速高于全市1.8个百分点
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敢作敢为、善作善成,进一步促进新时代新征程上海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企业希望通过降低机器人的开发门槛,拉更多的生态参与者“入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