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广州市自然保护地“双随机、一公开”生态环境监管抽查工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这是全国首个针对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的系统性指引,不仅有助于保护广州的自然保护地,更为破解自然保护地监管难题提供了“广州方案”。
《指引》融合了国家“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规划的要求,结合广州实际,创新性地提出了“全覆盖、分层次、动态化”的监管模式,并在照单监管基础上,将群众投诉、媒体曝光等社会关切问题纳入监管范畴,真正实现了“应管尽管”。
分类施策:聚焦重点区域守牢生态防线
针对自然保护地类型复杂、监管难度大的问题,《指引》创新性地提出了分类监管策略,即根据自然保护地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风险高低,将其分为一般监管区、重点监管区、特殊监管区,施以不同的人力、物力。
这种差异化监管策略,既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自然保护地的干扰,又通过对有限监管资源的科学配置,发挥出最大的监管效益。尤其是将存在问题线索的区域纳入特殊监管区,实行靶向核查,建立“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回头复查”的闭环机制,为筑牢自然保护地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制度保障。
单元抽查:以网格化+规范化破解监管难题
自然保护地因面积大、问题多样,往往监管难以到位,存在监管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指引》从四方面破解难题:
一是将每个自然保护地切割成若干适合一次性监管的单元,确保监管的可行性;
二是对每个监管单元明确核查内容、核查手段,确保监管的有效性;
三是采用“双随机”方式抽取监管单元和监管人员,解决监管人手不足的问题;
四是引入公众监督、媒体曝光等社会力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治理新范式。
试点先行:多方位探索打造“广州模式”
《指引》遵循“试点先行、多方探索、逐步铺开”的思路,以5个自然保护地为对象开展试点,覆盖广州市北、中、南区域,以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等不同类型。
未来,广州将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提升《指引》的通用化、精准化和高效化,力争打造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的“广州模式”,为建设美丽广州提供助力,也为全国自然保护地监管贡献“广州经验”。
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商转公贷款”申请对象和条件,以及贷款的额度、期限和利率。
房地产市场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遵循市场规律。
城中村改造提速有望释放更多住房需求。
征求意见稿要求,大力发展体育消费。全力抓好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筹办工作,高水平办好世界田联接力赛、广州马拉松赛等重大赛事。
广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选址位于冷链业态较为丰富的增城区和花都区,总占地面积为2007.63亩,与广州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空间重叠、功能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