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孙飞,北京产城协同研究院院长)
政策:
国务院总理李强 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
解读:
一、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力度
1、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落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应持续推进。京津冀要继续深化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雄安新区加快建设及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构建互联互通交通网络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长三角地区需加快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推进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粤港澳大湾区要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强化跨境合作与规则衔接。
2、促进区域协同合作发展。各区域应结合自身优势,加强与其他区域的战略对接与合作。比如,江苏要强化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联通;辽宁支持辽西建设京津冀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等。
二、发挥都市圈增长极带动作用
1、提升都市圈发展能级。已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如成都、南京、福州等都市圈,应加快“提质扩容”,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增强辐射带动与联动能力。比如北京要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编制出台空间协同规划;杭州要抓好杭州都市圈规划建设。
2、推动都市圈一体化联动发展。加强都市圈内部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体制机制“软衔接”,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共享。以上海大都市圈为例,要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升平台能级,强化跨区域协同联动发展。
三、推动区域均衡优化发展
1、强化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经济大省要勇挑重担,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等方面走在前列。比如广东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产业升级;江苏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好发挥辐射带动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2、扶持经济薄弱地区加快发展。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投入、产业转移等方式,促进其经济发展。比如,加强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支持,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发展。
四、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1、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沿海地区可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海洋经济;内陆地区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能源化工、特色农业等产业。
2、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推动区域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加强区域间产业链供应链的衔接与协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完善市场化要素对接平台,提升与沿江省份的开放合作水平。
区域经济统筹协调优化发展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区域战略实施、发挥都市圈作用、推动区域均衡和产业协同发展,以实现全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共同繁荣。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必须从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入手,推动企业与地方政府共同转变发展思路,实现协同治理。
深圳都市圈应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优化资源配置,以将“总量优势”转化为“系统胜势”。
其中,成都市GDP为23511.3亿元,占都市圈比重为79.0%
在最近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期间,都市圈建设成为一个热点关键词,尤其是一些还没有都市圈获批的中西部省份,正在加紧推动省会都市圈规划建设。
截至目前,至少有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湖南、安徽和上海共11省市分别表态勇挑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