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由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连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规划面积近7000平方公里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开启建设。2025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基本建成,这片热土的诸多变化,令人振奋。
还有一组数据可以佐证。2020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前,“一核两带”全域生产总值约为2.3万亿元,2024年增长至3.2万亿元,经济密度达4.5亿元/平方公里,达到了长三角平均水平的5倍。
变化和增长背后,是资源配置的重组。从入驻企业和从业者的反馈来看,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产业形态较四年前已发生变化。从交通,到会展、贸易,再到科创,这片土地正在经历一场产业模式的升级与变迁。
距离保证“活性”
赛傲生物是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于创新型细胞药物研发,2010年成立于上海,2021年总部在虹桥临空园区落地。当被问及为何会选择在此时,赛傲生物董事长张传宇说到一个关键词:活性。
“我们把总部落在‘大虹桥’,可以覆盖苏浙沪的细胞供应和医院的临床业务,出行便利是我们科研人的福音,也是科研成果落地最有效的助推器。”张传宇说。
距离不仅能保证细胞的“活性”,更能帮助企业提升业务“活性”。华东集聚了众多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跨国企业总部,对于希望开展临床试验、落地应用的企业来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不少企业在考虑销售总部的第一选择。
便捷的交通背后,是更大的市场想象空间。在虹桥采访时,记者发现很多企业工位都是空置的。原因是企业的科研人员和销售人员都需要经常出差,在长三角各地奔波已成为他们的常态。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建设,让上海的企业享受到了出行的便利,也让苏浙皖城市切实感受到发展机遇。
上咨集团智库研究中心主任周明在调研时发现,“一核两带”规划范围内近沪的苏浙城市,包括联动发展的安徽合肥市和芜湖市,都迫切地想与上海进行轨交和道路的“硬连接”,以及产业协同和创新发展的“软联通”。“大家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国家战略的加持下,通过制度创新和平台搭建,推动重大项目加速落地,实现各自产业的创新升级与更新转型。”
未来,通过枢纽跨城通勤将成为更多人的日常。根据规划,至2035年,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将实现“123”交通圈目标,即至长三角南北拓展带城镇1小时通达,至长三角城市群主要城市2小时可达,至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
开放带来“机会”
“商务区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和进博会这个大平台,为我们插上腾飞翅膀。”近30年前,当陈光伟和团队将他们的水产品出口公司开在闵行区华漕镇时,也许并没有想到未来有一天,公司一年进口总额会达到1.65亿元,并在进博会上签下数千万元的采购单。
如今的上海海之兴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已成为华东地区冰鲜三文鱼、冰鲜蓝鳍金枪鱼进口龙头企业之一。即便近年来高端餐饮承压,海之兴增长的态势依然喜人,2023年进口总额1.25亿元、2024年进口总额1.65亿元。
受益于“开放”的定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内会展和贸易产业持续壮大。2024年,第七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金额超过5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一交易额背后,离不开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内大批贸易企业的参与。
延续“引进来”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在虹桥寻找“走出去”的机会。 凤凰自行车是有着128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近年来将国际化确定为企业核心战略之一,并把总部放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这座“通往世界的登机口”。今年1月24日,A股上市公司上海凤凰公布,公司全资子公司拟在香港设立子公司,并由香港子公司在印度尼西亚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未来印尼凤凰年生产能力约140万辆。
在凤凰开拓海外业务过程中,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提供了不少支持。据了解,2024年8月,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揭牌,企业可一站式办理马德里商标注册、APEC商务旅行卡等事项。2024年10月,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又特别设立服务专窗,提供境外直接投资的线下咨询服务和“走出去”专项信贷保险服务。
这些服务,吸引更多企业集聚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
集聚创造“奇迹”
梅卡曼德是一家在北京创立的机器人视觉解决方案企业,2020年,考虑到业务发展需求,企业将交付中心和销售总部放在了北虹桥智能制造产业园。四年间,企业在北虹桥的办公空间从2000多平方米增长到6000多平米,在细分市场的市占率也达到近40%。
除了交通便利,梅卡曼德落地北虹桥的另一原因是相中了产业园。梅卡曼德上海公司副总经理林晶晶说,当初在选址时,她在上海看了不少机器人园区,但是北虹桥智能制造产业园(原南翔机器人产业园)的设计最符合企业的需求。例如,园区的道路宽阔,适合大型设备装卸;办公空间由厂房改建,无须担心楼层承重问题。
像梅卡曼德这样落户虹桥的科技企业正越来越多。四年来,G60科创走廊、大零号湾等平台载体已成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溢出效应也促进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加速布局,汇聚高新技术企业超7000家。
对于科创型企业来说,人才、交通、市场腹地、政策红利都十分关键,而这些资源几乎都可以在虹桥找到,落户是多重资源优化配置后的结果。
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成果转化,虹桥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加强其服务平台的建设。例如2023年,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综合服务中心正式启用,2024年9月,虹桥国际人才服务中心揭牌,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人才、法律服务能力都在提升。
商业的建设和交通完善也在留住更多的人才。林晶晶说,梅卡曼德刚刚搬来北虹桥的时候,11号线还只开通到南翔站,公司周边也没有什么像样的饭店。这几年,随着南翔印象城和山姆的开业,公司附近的消费生态丰富了起来,生活非常便捷,更利于科技企业需要的年轻人才定居。
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推动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产业形态变迁。从最初的交通枢纽,到会展、贸易繁荣,再到科创企业聚集,这片土地上的企业进进出出,产业类型不断丰富。
但不同于张江科学城等上海科创中心的策源地,科研突破并不是大多数虹桥科技类企业的第一目标,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推广才是。“从上海全市的科创布局来看,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承接的并不一定是0到1的研发主角,而是1到10的转化主力。”周明说。
资源的集聚,让企业、人才能够落地生根,企业、人才又将为这片土地带来更多的产业奇迹。周明介绍,截至目前,虹桥两轮政策明确的128项重点任务已落地121项,落地率超94%。深化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促进金融与贸易深度融合等一批政策措施加快释放政策红利,长三角民营企业总部服务中心、虹桥国际会展产业园等一批功能平台持续赋能提升,沪苏湖高铁、上海市域机场联络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助推“大虹桥”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可以预见,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乘着开放的东风,助力广大企业不断塑造新优势、开拓新市场,为上海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上海不断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力度,以“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等为代表的一座座公寓在上海悄然兴起。
干字当头、奋力一跳,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我们将一体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深化“人工智能+” 教育改革,精心培养拔尖人才,为年轻人投身科学事业提供更多平台、更大舞台。
陈吉宁介绍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最新情况。
让更多产品通过上海进入中国市场,助力更多中国产品走向世界,为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