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新闻】
新势力加速上位,旧势力力保城池,汽车产业的区域格局正在迅速演变。今年1~2月数据显示,安徽省汽车产量登上了第一,江苏省位居第三,湖南和河南首次冲进了前十强,而老牌汽车重镇吉林、湖北等省份暂时降至十名之外。
相比去年,安徽汽车产业呈现加快增长的态势。安徽省统计局发布,1~2月,安徽汽车产量达44.5万辆、增长21.3%,新能源汽车产量23.4万辆、增长1.3倍。安徽聚集了江淮、奇瑞、比亚迪、蔚来等多个整车企业。其中,比亚迪合肥工厂于2022年6月投产,设计初期整车规划产能50万辆/年,预计2025年达到132万辆/年。
早春二月,今年的杭城春寒料峭,人们大都还未脱去冬衣。然而在杭州的科技企业界,在DeepSeek、宇树科技等杭州六小龙带领下,早已是春潮涌动,呈现无限春光。
往日在科技圈不显山不露水的杭州,一朝名动天下。近日第一财经记者走访了杭州滨江、余杭、拱墅、富阳、钱塘等五个区的开发区、园区、商务社区等以及十多家科技企业,强烈感受到了众多杭州科创企业的蓬勃生机,AI大模型芯片、生物医学3D打印、磁悬浮超高速电机、VR头显,众多中小企业及其产品正在迅速成长。千帆竞逐、百舸争流,在这样的局面中,杭州六小龙的崛起势属必然。
杭州为什么能够吸引到这么多科技企业前来创业?杭州对这些企业的迅速成长又提供了哪些帮助?
目前我国人口超过千万的18个城市分别是: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广州、深圳、武汉、天津、西安、苏州、郑州、杭州、石家庄、临沂、东莞、长沙、青岛和合肥。
从当前人口数量以及近年来的趋势看,下一个千万人口城市很可能还是位于长三角地区。其中,根据浙江温州与宁波公布的最新人口数据,2024年,温州与宁波的常住人口分别达到985.2万人和977.7万人。
持续涌入的资源和集聚的产业,支撑起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比长三角平均水平高出4倍的经济密度。
官方数据显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7000平方公里全域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3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2万亿元,经济密度达4.5亿元/平方公里,是长三角平均水平的5倍。其中,作为“一核”的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经济发展全面提速,2024年税收收入500.97亿元,较2020年增长87%;进出口商品总额856.4亿元,较2020年增长256%。
经过4年的探索,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双向开放水平不断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一核两带”空间布局逐步完善,与安徽联动发展区和长三角其他城市间的协同协作更加紧密,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从空间接轨走向深度融合的“虹桥之路”,也为长三角区域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贡献了“虹桥方案”。
【“40+1”新政策、新动态】
上海发文支持大模型企业设立产业生态基金,还将设算力券、模型券
启动2个500亿基金、发布上海重点产业布局图,全球投促大会有哪些亮点?
(点击标题可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