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国旺,浦江金融论坛秘书长)
一、外资集体转向:政策红利与科技创新重塑中国资产实现“科特估〞
2025年一季度,国际资本对全球市场的配置策略发生显著逆转。摩根士丹利、高盛、瑞银等机构密集上调中国股票评级,摩根士丹利将MSCI中国指数目标点位提升7%至86点,隐含9%的上涨空间;高盛则预测MSCI中国指数年内或再涨15%,创下自2021年以来的最大预期增幅。国际资本唱多中国的核心逻辑在于三轮驱动:
1、政策集合创新释放制度红利
2024年三季度启动的财政金融资本地产等政策集合创新浪潮,在2025年全国两会再次明确,叠加《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落地,外资准入与股权投资便利性大幅提升。积极财政政策以4%赤字率加码配合新基建,宽松货币政策通过降准降息,为稳地产身力,又催化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形成“宽货币+宽信用”优势组合。证监会加速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优化跨境互联互通机制,A股纳入MSCI等指数的权重持续扩容,吸引被动资金连续9周净流入。
2、科技革命重构全球产业链,“科特估〞引导中国资产从价值压缩向价值回归
中国在AI等领域的井喷式创新涌现,成为中国资产估值重估和投资者信心重启的核心引擎。深度求索(DeepSeek)发布的AI开源大模型引发全球技术范式东移,其算力效率较国际主流模型提升30%,推动中国科技股估值出现特别重估(科特估)。中国在全球AI算力产业链中的地位从“跟随者”转向“定价者”,进而成为全球Al市场资源优化组合者。
3. 估值洼地与资金再平衡
当前MSCI中国指数远期市盈率仅为12.5倍,显著低于美股纳斯达克的28倍,随着中国经济复苏企稳向上,企业盈利预期上修至7%-9%。美联储降息周期下,全球资金从高估值美股转向新兴市场,2月韩国投资者对中港股市的净买入额环比激增200%,创2022年以来新高。
二、美股抛售潮:高估值修正与地缘风险的连锁反应
与外资增持中国资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股正遭遇创纪录的减持。3月机构投资者对美股的配置从净超配17%骤降至净低配23%,对冲基金单周抛售规模创四年新高。这一趋势的背后逻辑包括:
1. 经济基本面边际走弱
亚特兰大联储模型预测美国一季度GDP增速为-1.8%,为2022年以来首次萎缩。科技巨头盈利增长放缓,Meta、特斯拉等“七巨头”年内平均跌幅达20%,AI资本开支可持续性遭质疑。
2. 估值泡沫与技术替代压力
美股科技股远期市盈率较五年均值溢价35%,而DeepSeek等中国AI模型的崛起,使市场意识到算力优势并非美国独占。微软削减数据中心投资的动作,进一步加剧对AI产业链盈利预期的修正。
3. 地缘政策扰动全球资本
特朗普政府4月2日开始对各国“对等”加征关税及收紧移民政策引发市场避险情绪,资金加速流入黄金与新兴市场。3月散户向货币基金净流入304亿美元,而欧元区股票配置比例升至3年高位,德国DAX指数年内涨幅超15%。
三、财报季掘金:业绩确定性驱动的三大主线
随着4月年报及一季报披露高峰来临,业绩将成为市场定价的核心锚点。结合机构调研与产业趋势,三大领域具备爆发潜力:
1. 科技硬核:AI产业化
AI算力基础设施:服务器出货量同比增80%。
2. 消费升级:政策刺激与场景创新
振兴消费与稳楼市稳股市并列,以旧换新政策覆盖范围扩大,扫地机器人、智能驾驶系统渗透率加速提升。
3. 高端制造:科技应用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落地
风电与储能:海风装机量年内预计翻倍。
人形机器人:政策专项债重点支持关节电机、力控传感器等核心部件。
东升西降,全球资本再平衡下的战略机遇
外资增配中国资产与美股抛售潮,本质是全球资本对“技术迭代速度”与“政策确定性”的重新定价。对于投资者而言,需紧扣AI产业化、消费场景革命、高端制造升级三大主线,在财报季中挖掘兼具业绩弹性与估值安全边际的结构性机会。
特别声明:本文仅是根据市场提供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不可作投资建议。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中国凭借其庞大的市场、人才规模、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和持续增强的创新能力,有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周大V观点聚焦国内外宏观经济变量与市场行情的独立性。 宏观层面,大V提示需警惕美国降息节奏对国内货币政策与汇率市场的传导效应,可以预留政策缓冲空间。市场策略方面,大V指出A股市场已形成独立行情逻辑,建议关注内需主导的消费、基建板块。在消费领域,部分大V认为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已缓解居民资产负债表压力。另有大V预判,消费有望从顺周期变量转变为逆周期变量,白酒、医美等板块处在低估值区间。
初步推算本月狭义乘用车零售总市场规模约为185.0万辆左右,同比去年增长9.1%,环比上月增长33.7%,其中新能源零售预计可达100万,渗透率回升至54.1%。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未来资本市场仍将通过完善“科特估”体系坚守“两个重塑”: 一是“重塑投资理念”,资本市场承担着通过市场机制引导资金流向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和化解金融风险、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的重要任务,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与变革的当下,资本市场稳定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中长期增量资金入市有效地提振了投资者的信心,推动市场长期健康发展。长线增量资金在“科特估”体系下投向国家新兴战略方向,引导科技板块的投资风格开始由“主题投资”转向“价值投资”,“科特估”为培育“耐心资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重塑估值体系”,重塑中国高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科学合理的估值,为符合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转型方向、国家产业链安全的需求、顶尖科技发展方向的企业赋予更多的价值。25年开年以来,市场对于云计算和IDC板块的估值予以重估,正是资本市场针对人工智能这一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方向的估值体系重塑,即在原有PE估值体系下,加大了算力在公司估值的比重。这一现象表明市场正在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科技板块估值,这一进步有望鼓励高科技企业大胆投入、勇于创新,也是资本市场应产业发展而适配的新形态,有效地支持了产业发展,响应了国家号召,实现了金融赋能实业这一重要任务。 “科特估”体系正在营造一个可以源源不断涌现新技术、新企业、新业态的金融环境,建立中国资本市场“科特估”体系,为更多的科技引领型企业提供滋养的土壤。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受到科技进步和宏观经济因素的双重影响,其宏观级量产进程面临就业冲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权衡,需要通过其他行业的扩张和新业态的出现来对冲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