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许多网民都在“吃”中日友好医院桃色新闻的“瓜”,吃着吃着,发现“瓜”有点变味,很难继续轻松地“吃”下去了。
事件起因是该医院某医生因私德问题被妻子举报,医院查实后,对当事医生作出开除党籍并解除聘用关系的处理。然而,随着事件更多细节流出,一名受牵连女子取代男医生站到了聚光灯下。
该女子是该医院的规培住院医师,网民通过检索公开信息发现,其人从一名非医学专业本科生到成为规培住院医师,“养成”速度远超业内常规设计。并且,没有信息表明该女子是能力超群,反而是,在其令人惊叹的“速成医生”道路上,隐现多处疑似特权干预、违规操作的影子。其中焦点,即该女子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4+4”临床医学长学制试点班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的过程。诸多细节已见诸网端,在此不作赘述。
这让网民坐不住了。如果说,前一个“瓜”尚属私德范畴的社会新闻,那么,后面出现的新“瓜”则无疑涉及公共利益,是个严肃话题了。
网上一个最新流传的段子,既讽刺了医疗领域的“走后门”现象,也道出了公众对医疗质量的担忧——患者:“我是托关系进来的。”医生:“我也是。”显然,事件从最初的个人形象危机、家庭危机,演变成了当事机构乃至医疗、教育系统的形象和信任危机。
截至目前,相关机构和监管部门都未对后一个新“瓜”进行回应。外界只看到,一些相关痕迹信息在消失,包括此前被网民翻出来的当事女子的博士论文,在中国知网已搜不到;协和医学院2023年7月发布的校长寄语毕业生相关文章,也已删除当事女子相关内容。
当然,不排除网上信息存在失实甚至诽谤的可能,但在官方作出明确澄清之前,公众的质疑与担忧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公众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当事女子从上学到成为医生的过程,是否存在违规操作?协和医学院的“4+4”培养模式是否存在沦为“特权镀金”工具的情况或危险?其次,此次事件中如果确实存在违规甚至违法情况,是否会得到纠正?相关人员是否会得到依法追究处理?再次,其他医学院校的招生培养和各类医生的入职上岗,是否做到了严格合规?是否存在特权干预、暗箱操作的情况?如果存在制度和监管漏洞,将会怎样亡羊补牢?
以上三方面质疑,每一条都有理有据,公众有理由获得一个回应。但当前相关机构和监管部门的反应,显然滞后于公众关切。
医疗、教育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协和4+4事件”绝非单纯的桃色新闻,而是牵涉教育、就业公平性,医疗、教育行业公信力和相关机构形象的多重公关危机。面对这种危机,仅仅删除不利信息,信息删得越多,外界质疑越大;采取鸵鸟政策,时间拖得越久,公信力受损越重。希望相关方面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尽快查明真相,回应关切。有问题就纠正,就追责;没问题就还当事人以清白,并加强防范。只有这样,才能在维护自身形象和公信力的同时,为推动整个社会公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第一财经编辑)
这名医学博士参与著作的成果颇丰,据不完全统计,短短3年时间内就参与发表了11篇跨学科论文。她是如何做到的,其背后的医学教育模式是否存在问题?
学历不等于能力!在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中,读书和看病是相互割裂的,哪怕你读到了博士,如果不参加规范化培训,照样看不了病,科研型的研究生就离临床更远了。
“国内‘4+4’模式的初衷就是为培养学科领袖而设立的。当时设计的方案是通过严格的考试筛选,培养学术带头人。”有医学专家指出。
“4+4”模式允许非医学本科毕业生通过4年医学博士课程和规培教育成为执业医生,缩短了传统医学生培养时间,但也引发了关于其临床经验和能力是否足够的争议。
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医生肖飞因在手术中突然离场引发争议,最终被医院开除党籍并解除聘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