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寄希望于年轻人。大家要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舞台上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
第六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以下简称“50人论坛”)即将举办之际,中国新闻社、解放日报、文汇报陆续推出专题专栏。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众多年轻创新创业者深受激励。他们表示,要勇立时代潮头、勇于创新创造,与时俱进,因势而动,不断拥抱新技术、掌握新本领,在科技创新赋能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上跑出加速度,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作出更大贡献。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
去年,凭借“手部代偿柔性外骨骼系统”,上海海每康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荣获“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挂帅优胜单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海要总结好以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孵化人工智能产业等成功经验,加大探索力度,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作为企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许磊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要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器械更好融合,开发出更多国内首创、国际领先产品,为填补市场空白、造福广大患者贡献企业力量”。
传统的偏瘫康复手段是患者在医院进行肌肉拉伸,但这不是主动发力。“我们的设备通过传感器识别患者的主动运动意图,用他的自主意识来带动患侧肢体,以此辅助患者的日常生活,同时进行康复训练。”许磊介绍。
2020年,许磊在上海成立海每康。作为“吃螃蟹”的企业,研发过程中所有困难都要团队自己克服。许磊回忆之前经历,最大的难点就是信号处理与产品轻量化舒适度相结合——收集患者的意识信号,了解其意图,并快速传输到机械手,让机械手辅助患者完成日常工作,同时机械手需要轻量化并具备足够的输出力,形成闭环。团队在经过6次迭代后,形成了一套相关解决方案。
许磊告诉记者:“上海有前沿理念、契约精神,‘在上海’是重要的加分项。”作为最早入驻普陀区中以(上海)创新园的科创企业,海每康的发展离不开园区与普陀区的一路支持。
医疗器械研发早期投入大、周期长,上海多部门出台多项人工智能相关的产业政策。海每康获得市经信委、市科委的产业政策支持,相关产品进入上海市第二类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得以优先办理。“目前相关产品已经在临床试验,有望年底上市成为国内第一款手部神经信号辅助性的医疗器械,填补市场空白。”许磊说。
如今,企业已经集聚一批来自一流大学的科研团队与重点三甲医院的临床团队,形成“产学研医”相结合的模式。许磊说,企业目前正聚焦医生在临床上的治疗需求,与重点医院核心团队合作,着重研发脑机与神经接口相关的人工智能医疗器械。
在技能赛场绽放青春光彩
作为工业现代化领域的一名年轻技能人才,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卢俊威在第一时间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的重要讲话精神。“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寄希望于年轻人。我深受鼓舞。”卢俊威感慨,非常庆幸能够生在这样一个重视人才、重视技能的时代,可以在技能成才的道路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国家增光添彩。
4月30日,卢俊威获得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成为30名获奖个人中仅有的两名“00后”之一。去年9月,卢俊威与搭档谢辉铉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4.0项目的比赛中,以超出第二名100多分的成绩夺冠,打破欧洲国家在先进制造业板块的长期金牌垄断。他们还获得所有项目参赛选手中的最高分,并因此荣获赛事最高奖项——被誉为“金牌中的金牌”的“阿尔伯特·维达”大奖。
年纪轻轻就站上世界技能领域最高领奖台的卢俊威,从小喜欢拆电脑,参加中考时,他选择了一条技能之路,开始学习自动化。
与搭档谢辉铉组队后,两人三年如一日地进行高强度训练,最终斩获广东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工业4.0项目金牌。2023年6月,得益于上海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他们来到上海,随后代表上海在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夺得银牌,并成功入选国家集训队,拿到世界技能大赛的入场券。
说起选择上海的原因,卢俊威很坦诚:“为了一台比赛用的设备。”原来,他们在世界技能大赛中使用的CP-lab工作站,当时在国内并不多见,许多国家的选手直到上了赛场才第一次摸到设备。该设备供应商费斯托的大中华区研发中心就设在上海。“在这里,我们能以最快速度接触到最新设备。”
最新的CP-lab工作站当时国内只有两套,每套价值高达400万元,购买需要走流程,为了让小伙子在实训中早日用上新设备,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领导拍板,先租下一台。如今,这台设备已经被学校购入,卢俊威也在获得金牌后将工作重心转到了培养更多年轻技能人才上来,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新一批学生,让他们也能在技能赛场上绽放青春光彩。
在卢俊威看来,上海的智能制造产业高度集聚,不仅为技能人才不断学习最新技术、了解行业最前沿动态创造了条件,也为他们发挥才干提供了广阔舞台。“现在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正给行业带来变革,我也要不断学习进步,牢记总书记对我们青年的殷殷嘱托,为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贡献一份力量。”卢俊威说。
把创新实践深植于产业一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这体现了国家对人工智能产业的高度重视、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殷切期待。”收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的相关新闻报道后,上海首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猛军感慨万千:作为一名科技创业者,将坚定不移地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把创新实践深植于产业一线,勇立时代潮头,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1988年出生的刘猛军,很早就注意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前景并进行研发布局。大学毕业后,他来到上海,于2012年创办上海首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高端激光智能装备、自动化配套系统及AI机器人研发应用,他推动“AI+激光”技术深度融合,带领团队研发出AI多功能激光机器人等行业首创产品,广泛落地于汽车装备、航空航天等高精制造场景。
在刘猛军看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近年来,他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联合上海的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激光工艺实验室,专攻材料加工与表面改性等技术。
本科毕业后,刘猛军先后去过很多地方,最后还是决定来到上海。“当时我想的是,既然打算创业,就得选择既有实力又有潜力的前沿城市,如果当年没选择上海,可能就没有我和公司的今天了。”
在刘猛军看来,上海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对创业很友好。“我们经常会参加一些前沿的展会、讲座、论坛,和大家互相学习探讨。此外,上海优良的营商环境在全国是走在前列的,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服务也非常到位。”
“上海不仅是中国的上海,也是全球的上海,很多国内国际人才都选择来上海发展,人才口碑很好,也带来了前沿技术。”得益于上海良好的人才环境,公司构建了一支涵盖激光、AI视觉、机器人、电气、机械等方向的高素质研发团队,百余名成员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30%。刘猛军创立的省部级工匠工作室“刘猛军智能制造工匠创新工作室”,已累计培养中高级技工百余名。去年,刘猛军荣获“上海工匠”荣誉称号。
“科技创新既是国家战略,也是为人民谋福祉的使命担当。”谈及今后发展,刘猛军说,未来,将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引擎、以长期主义为信念,坚守主业、精耕细作,打造核心竞争力,加快技术落地转化,让科技造福更多人。
从技术变化看到前进方向
“人工智能是年轻人的事业,这既是对我们这群从大学走出的青年科创者的激励,更彰显国家将科技创新置于复兴战略高点的决心。”作为扎根人工智能和数字化领域十年的青年创业者,薄智元对此倍感振奋。
今年刚满32岁的薄智元,如今是上海易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已有10年创业经验。从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时初尝试创业项目,到进入闵行“大零号湾”创办轻流科技,再到如今产品服务超200万企业用户,这个来自内蒙古包头的青年,在上海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热血十年。
找到“无代码”这一赛道,源自薄智元在一家外企实习时的观察。当时,他注意到很多企业虽然花了大成本购买数字化系统,却受限于代码理解和使用的门槛,依然使用纸笔办公,工作效率并无提高。
“如果能将这个流程简化,让数字办公变得像填问卷一样简单,应该能解决很多问题。”抱着满足“真需求”的想法,薄智元走上了服务企业无代码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事实证明,他踩中了当时的全球风口。轻流科技成立近十年来,经历数轮融资,产品和服务已经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为诸多世界五百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方案。2024年,轻流科技入选上海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产品和解决方案名单、上海市闵行区领军人才企业。
回首创业过程,薄智元坦言,能顺利开启创业第一步,也得到了很多来自“大零号湾”的支持。他们拿到了创业资金扶持,得以减免部分办公场地的租金。“每个月能省一半左右的租金,对我们来说要轻松很多。”薄智元说。再者,对于当时几乎全是学生的创业团队来说,“大零号湾”内共享的法务、财务团队,帮助他们度过最早“拉团队”的艰难期,让公司顺利落地。
“能在上海这样一个产业链丰富的地方创业是很好的。”薄智元说,“我们可以和上下游企业建立起更稳固的合作关系。而上海作为全球金融和贸易中心,在这里还可以链接到全球资源。”
如今,日新月异的技术变化让他看到了更新的前进方向。“人工智能+会是轻流科技接下来服务转型的重要方向。我们会不断拥抱新技术,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更好地服务企业。”薄智元说,“正如总书记强调‘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命运’,我们期待与更多青年才俊携手,在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的赛道上跑出中国创新的加速度。”
5月10日,第六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即将拉开帷幕。
加大基础研究建设之外,上海也在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引导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一方面大量国产医疗创新公司崛起,具备了生产与国外技术质量相当的产品的能力;另一方面,最新的关税战也令美国医疗器械出口中国市场的成本大幅提升。
美归根到底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无论利用何种技术手段,医美机构都不能成为“容貌焦虑贩卖者”,而应积极帮助求美者建立合理的心理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