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三投资”方法论 | 公募基金篇一 破解信任危机,提升基民获得感

第一财经 2025-05-15 10:52:29 听新闻

作者:曹璐    责编:陈婷

过去五年,公募基金行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信任洗礼。在结构性行情的影响下,主动权益基金从前期全民追捧的巅峰时刻,到2024年末规模缩水超四成,口碑也出现明显反转。今年以来,即使市场有所回暖、权益业绩提升,但行业仍在为过去以规模为导向造成的信任“欠账”还债。

Wind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获得正收益的主动权益类基金里,有近七成产品遭遇净赎回。“微涨就走”"解套即赎回",也意味着投资者对公募基金主动管理能力的信任重建远比净值修复更为复杂。

面对行业积弊和信任危机,监管层多次提倡基金行业真正站在持有人角度转变营销模式,其中关于“三投资”理念(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要求,无疑需要投资机构把投资者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三投资’理念,不只是一个全社会广泛共识的口号,更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系统性的重要工程,需要市场主体从各自功能定位出发共同努力。”在近期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资产管理协会和第一财经联手推出的“资管行业践行‘三投资’理念优秀实践”系列访谈中,汇添富基金副总经理袁建军表示。

万家基金投资总监、首席投资官、基金经理黄海也称,“三投资”理念的推广和应用,可以减少市场的短期投机行为,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强市场的稳定性,有助于引导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观念。

从狂热到理性的市场教育

2020年至2021年的结构性牛市,曾让公募行业缔造出令人眩晕的增长神话。赚钱效应带动下,全民买基金的风潮席卷市场,公募主动权益类产品(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平衡混合型基金,下同)规模达到历史高位的6.16万亿元,较两年前(2019年底)增加了177%。

然而,随着市场行情极致分化、板块轮动明显加速,曾经的核心资产和赛道股纷纷偃旗息鼓,主动权益基金不仅在新发市场持续遇冷,存量市场也如履薄冰。2024年底,规模已经降至3.43万亿元,较高位缩水44%。

造成如此局面背后,是赚钱效应的反转。据统计,2020年主动权益基金的平均年收益率为53.57%,2021年降至10.39%,2022年(-19.2%)和2023年(-11.78%)更连续两年亏损。

另一组数据或许更能直观地体现出收益落差。2020年能为投资者赚钱的基金产品数量有2285只,占比达到99.65%,年度冠军基金更创下166.56%的惊人回报;而2022年时,正收益产品只有119只,比例降至3.42%,业绩“天花板”的收益率也跌至48.55%。

即使当前市场有所回暖、权益产品业绩提升,但行业仍受到此前“高位发行”“追求爆款”“流量出圈”等现象反噬。Wind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主动权益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3.86%,超过四分之三的产品实现正回报,但同期净赎回份额仍达到693.04亿份。

在此背景下,“三投资”恰逢其时地指向行业痛点。“公募基金的资金来源于投资者,本质是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然而,过去一个阶段投资者的投资体验不佳、实际回报不高。”袁建军说。

袁建军表示,从规模导向向投资者回报导向的转变,不仅是对现有发展模式的纠偏,更是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将促使基金公司更加注重投资业绩和服务质量,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和信任度,为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投资是相辅相成、层层递进、缺一不可的关系,其中理性投资是基础,价值投资是方法,长期投资是目标。”黄海表示。

黄海进一步解释称,理性投资通过客观分析减少非理性行为,其中重视基本面,理性合规交易,不盲从不跟风,不投机炒作,有利于降低市场波动性。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鼓励关注企业的内在价值,促进资本的有效配置。

“坚持正确的投资观和业绩观,理性看待市场波动,不因短期涨跌而过度交易,会促使公募基金不片面追求短期业绩或规模排名。”在黄海看来,这些理念的树立有助于增强市场投资者信心,提升资管机构投研专业能力,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信任重建进行时

投资者从“高位入场”到“深度套牢”再到“微涨赎回”,也反映出基金公司在产品管理、营销策略和投资者教育等多方面存在不足之处。那么,基金公司该如何挽回投资者的信任?在业内人士看来,应该提升以客户为中心的需求响应和解决方案能力。

“只有在公募基金产品的管理和营销过程中始终以投资者利益为出发点,绩优的业绩才能最终转化为基民的收益。”黄海说,管理人要努力让产品的绝对收益和超额收益在时间分布上更加均衡一点,尽可能地让客户在参与过程中,能够获取相对稳定的收益,且预期和现实比较相符。

同时,黄海也认为,金融产品不是普通商品,它的收益有当期性,风险有滞后性,使得产品购买和体验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对于这种不确定性的产品,在购买前帮助客户建立起合理的预期至关重要。

如何潜移默化地帮助投资者树立起“三投资”理念?黄海认为,公募基金应当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在考核上适当倾斜,鼓励销售人员在市场处于低迷时进行销售,引导客户淡化对短期业绩突出的基金的关注。

汇添富基金总经理助理、渠道理财部总监童彬表示,从销售一线的实践看,投资者体验不佳的根源可以总结为时间、风格、业绩和持有期等四类“错配”,解决方案就是要打破错配链条。

例如针对“时间错配”,童彬提出以“逆周期服务”应对。他举例称,在市场过热时推送“理性提示”,提供历史估值分位数据、定投测算工具,引导客户分散入场时点;同时积极开展“市场周期培训”,强化“低点播种”的销售理念。

“错配的本质是人性与市场的博弈。我们的责任是通过工具、服务和机制,帮助投资者跨越认知与行为的鸿沟,让每一笔投资都‘对得上时间、配得上风格、经得起周期’。”童彬表示。

上述受访者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坚持长期主义的考核导向,部分公司已经调整了考核机制。如童彬提到,公司正持续推进考核导向变革,将“客户持有期”“复购率”纳入销售团队KPI,弱化短期规模冲动、重视客户的持有体验和收益体验。

事实上,公募基金长效考核机制也是近年来监管部门多次提及的重点内容之一。今年1月,证监会主席吴清曾表示,公募基金等都要全面建立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和长期业绩等指标在监管分类评价当中的权重等。

“监管部门正将投资者获得感纳入基金管理人分类评价体系,引导行业从单纯的规模竞争转向以投资者回报为核心的综合竞争。”袁建军表示,通过践行“三投资”理念,提升投资者回报,公募基金才能让更多资金从“进得来”到“留得住”。

不过,信任修复并非一朝一夕。在黄海看来,强调产品短期收益带来的成交,会在市场回调时遭到巨大的反噬,只有真正匹配需求且理念认同才能带来长期复购,才能逐步建立信任。“对于基金管理人,建立客户信任是最关键的,一旦建立起来,也是最宝贵的资产”。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