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做颠覆性技术“星探”,多地面向未来产业布局引领型孵化器

第一财经 2025-05-15 17:44:04 听新闻

作者:周芳    责编:计亚

我国各类创业孵化载体超1.6万家,孵化面积1.78亿平方米,累计毕业企业25万家,其中超5000家登陆资本市场。

5月15日,2025年全球孵化器大会在中国孵化器起源地武汉召开。工信部火炬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孵化器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孵化器要做颠覆性技术的星探和发现者,最大化整合和释放各类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价值,推动孵化器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1987年6月,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武汉东湖诞生,开启了我国创新孵化事业发展的新篇章。过去38年,我国孵化器历经了综合性孵化器(科技创业中心)、专业性孵化器、生态性孵化器等三个发展阶段,从最初的依赖财政补贴生存,以提供办公空间为主要服务内容,发展到与专业产业园区深度绑定,全面整合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要素,形成“孵化+加速+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实现了“从无至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大”跨越式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创业孵化发展道路。

根据工信部火炬中心的数据统计,2023年,我国各类创业孵化载体超1.6万家,并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布局建设分支机构,构建起了覆盖全国遍及全球的创新孵化网络,服务初创企业和团队超70万家,孵化面积1.78亿平方米,吸纳就业超500万人,累计毕业企业25万家,其中上市(挂牌)企业超过5000家,三分之一的科创板上市企业为孵化器毕业企业。到2023年底,孵化载体总收入超800亿元,在孵企业营业收入10332亿元;孵化基金总额超6000亿元,3.7万家企业及团队在2023年度获得投融资1613亿元。

工信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李有平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学研究范式、创新范式、技术经济范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对孵化器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我国孵化器进入 “由量到质、优胜劣汰、对标国际、深度变革”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北京、上海、江苏、安徽和武汉等地在推动建设标杆孵化器、高质量孵化器、顶尖孵化器、未来产业孵化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北京围绕硬科技创新创业培育一批产业领域聚焦、专业能力突出、孵化成效显著的标杆孵化器,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目前已建设25家标杆孵化器。

上海发挥孵化器在全过程创新、全要素集聚、全链条加速等方面的作用,推动硬科技企业培育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予以“一体一策”的支持,目前已建设12家高质量孵化器。

江苏聚焦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技术、人工智能、未来网络、第三代半导体、智能网联汽车等未来产业领域,布局建设首批32家标杆孵化器,目标是到2026年建设100家标杆孵化器。

武汉面向前沿未来、结合当地重点产业方向推动一批前沿、颠覆性技术转化为创业项目,设立5亿元未来产业专项资金,提供从原型开发到市场验证的全链条扶持,设立光谷创新孵化母基金,构建低成本、全要素、专业化、开放式的创新生态,目前已认定首批未来产业孵化器7家,未来产业孵化空间10家。

安徽今年出台的《安徽省顶尖孵化器建设实施方案》指出,必须由知名孵化器顶尖创新创业人才或团队等牵头组建,聚焦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和硬科技企业孵化,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是到2029年建设顶尖孵化器10家左右。

工信部火炬中心孵化体系建设处处长王德花指出,这些地方开启新一轮先行先试,纷纷建设创新要素更加全面、系统驱动力更强、能量密度更大的引领型创业孵化体系,有力推动了我国孵化器由量大到质强的跨越式转变。

“建设引领型孵化器,需要跟踪前沿,提升对颠覆性技术的洞察发现能力,做颠覆性技术的星探。”王德花认为,既要向前贯通创新链,提升硬科技孵化服务能力。

一方面,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合作,主动对接重点实验室、行业领军科学家等前沿科技力量,建立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孵化联动机制,积极参与创新联合体建设;另一方面,跟踪前沿论文等最新科研进展,对接各级各类创新计划,跟踪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创业潜质的人才团队,面向有市场化潜力的新技术,组建复合型专业团队策源硬科技项目;此外,还要自建或与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和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合作,搭建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提供早期技术评估、可行性分析、样机生产、商业评价等技术验证服务,提供虚拟仿真、工装测试、产品改进、环境试验等中试验证服务,识别具有商业价值的基础科研项目。

“也要向后链接产业链,提升专业化深度孵化服务能力。”王德花进一步说,协助对接上游原材料、设备和物料辅料供应链资源;协助对接链主企业,进入大企业共创共享共荣生态圈;协助挖掘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定位客户、开拓市场;协助健全优化组织架构和管理团队、打磨商业模式;提供数字化赋能手段和资源,形成AI支持等。

中电光谷联合控股有限公司总裁黄立平认为,引领型创业孵化体系在功能上要升维,成为国家创新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创新模式上要在举国体制下推动创新生态和创业产业生态的融合,在市场机制上更加突出产业化这一根本目标,并形成跨界思维,产生优势资源的叠加效应。

在璞跃中国首席执行官、管理合伙人及执行董事徐洁平看来,以开放式创新打造产业创新与孵化生态,不能只看顶尖和金字塔,也不能只有硬件和独角兽,要多看那些正怀揣想法但没有资源、走投无门的创业者和创业团队,要投资这些未来的领跑者,并坚持长期主义和足够多的包容与容错,创造一个开放的创新的社交网络,让资源能够高效流动,“璞跃未来3年将在中国建立10座科技创新中心,搭建一座桥梁,一端是大企业的场景、资本和市场需求,另一端是初创公司的技术、灵活性和创造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