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评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壹快评|“病重老人取钱死于银行”暴露了什么

第一财经 2025-05-15 20:28:14 听新闻

作者:何涛    责编:任绍敏

不论实际情况的“本人到场”,骨子里透着一股“店大欺客”的傲慢。

5月14日,湖南株洲一名网友反映,其姑妈重病住院期间,让子女带着身份证到某银行取一笔5万元的定期存款,用来支付医药费,但银行工作人员要求本人到场才能办理。家属将患病老人用轮椅推到银行办理取款手续。不幸的是,业务办理过程中,老人在银行门口去世。

事件引发媒体广泛关注。当事银行工作人员向媒体证实有储户死于银行门口,但具体情况暂不清楚。15日,该行表示高度重视,已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组,全力配合公安机关开展调查。

这起事件的细节是否确如网友所说,还需根据官方调查结果判定。但基于许多人的自身经验,网民普遍相信“银行要求本人到场”的情况是真的,进而纷纷质疑银行服务流程僵化,缺乏人性化,当事银行陷入舆论漩涡。

该行客服热线回应媒体称,若储户行动不便或患病,家属可携带双方身份证件、存折及密码到网点办理取款,也可申请上门服务。笔者在该行网站进行咨询,也得到类似答复。如此看来,如果当事银行工作人员确实提出了“本人到场”的要求,那么,这起事件就不是因为银行服务标准、规定有问题,而是具体执行中出现了偏差、错误。换句话说,如果严格照章办事,这起悲剧原本可以避免。

近年来,类似因要求“本人到场”办理业务而引起纠纷或投诉的情况,在银行业内时有发生。为何规定很温暖,执行却很冰冷,在笔者看来,里面存在深层次问题,体现为三个脱节——

一是理念与行动脱节。

在老百姓的印象里,高大上的金融机构,都有一套美丽动人的企业文化理念,并通过琅琅上口的slogan(口号)广而告之。然而,屡屡出现的“本人到场”纠纷,反映一些金融机构的理念与行动并不合拍,有些口号看起来只是口号而已。

二是培训与操作脱节。

求职者众所周知,金融机构很难进,进去后培训很严格。一般而言,经过全流程培训的员工,对企业理念、规范、标准等都烂熟于胸,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当事银行总行在线客服回复笔者:“我行对身患重病、行动不便、无自理能力但意识清醒的客户,因疾病导致不能到网点办理须由本人办理的业务时,我行营业网点可采取上门服务的方式办理,也可由配偶、父母或成年子女凭授权委托书、代理人与被代理人的关系证明文件、被代理人所在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及以上组织或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特殊情况证明、代理人和被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办理。”这样的业务指引不可谓不详尽清晰,很难想象一线服务人员会执行出错。如果依然出错,只能说明培训可能流于形式,与实际操作存在脱节。

三是风险防控与人性化服务脱节。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防控风险无疑是刚性要求。但防范风险的目的也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理应在防风险与优服务之间求得平衡。如果为了防范风险,只顾设置关卡,不顾方便客户,把麻烦丢给客户,安全留给自己,显然不是“以客户为中心”,而是以自己为中心了。

当前,金融科技日新月异,可以同时为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提供更多可能,金融机构完全可以多在这些方面动动脑筋,实现双赢。如果不论实际情况,一概以一句“本人到场”打发客户,说难听点,骨子里透着一股“店大欺客”的傲慢,长此以往,怕是越来越少顾客上门,最后“本人到场”变“没人到场”了。

(作者系第一财经编辑)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