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一财号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公募考核新规”如何推动公募基金进化为“价值创造者”?

2025-05-20 18:32:52 听新闻

作者:柏文喜    责编:张健

《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旨在通过利益共享机制重构、业绩基准约束和长周期考核,推动公募基金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本文作者柏文喜为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

一、背景与意义:行业转型迫在眉睫,政策顶层设计落地

我国公募基金行业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已成为居民财富管理的重要工具,但此前存在“重规模轻回报”“风格漂移”“投资者获得感不足”等结构性矛盾。2025年5月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继新“国九条”后针对资管行业改革的深化举措,旨在通过25项系统性改革,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实现投资者利益与行业发展的深度绑定。这一政策不仅是对资管新规的延续,更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在基金领域的具体实践,标志着行业进入“以投资者为本”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二、核心举措:利益绑定、基准约束与长周期考核

1. 利益共享机制重构:打破“旱涝保收”模式

《方案》首次明确推行“浮动管理费”制度,要求新设主动权益类基金以业绩比较基准为锚定,按投资者持有期表现分档收费。业绩显著低于基准时适用低档费率,显著超越时则提升费率。此举将管理人收入与投资者回报直接挂钩,倒逼机构从“规模竞赛”转向“收益深耕”。同时,强化高管与基金经理强制跟投机制,要求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对业绩偏离基准超10%的基金经理降薪,形成“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激励闭环。

2. 业绩基准约束:根治“风格漂移”顽疾

政策通过《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明确基准设定与修订规则,要求基金投资策略与基准高度匹配。例如,当前约46%的主动偏股基金以沪深300为基准,但低配银行、非银金融等权重板块超10个百分点,未来需通过调仓向基准靠拢,降低风格漂移风险。这一机制不仅提升产品透明度,更引导资金向低配的大金融等板块倾斜,推动市场风格均衡化。

3. 考核体系革命:从短期排名到长期价值

建立以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将投资者盈亏、基准对比等指标权重提升50%,弱化规模排名与收入利润指标。对基金公司高管考核中,基金投资收益指标权重不低于50%,基金经理考核中业绩指标权重超80%。长周期考核倒逼机构关注产业趋势与基本面,抑制短期博弈行为,为价值投资创造制度环境。

三、行业影响:马太效应强化,生态链深度重塑

1. 竞争格局分化:头部机构优势凸显

政策支持头部机构发行浮动费率基金(要求头部机构60%新发权益基金采用该模式),同时鼓励中小机构走特色化路线。投研能力、风控体系完善的头部公司将凭借资源优势加速整合市场,而缺乏核心能力的中小机构面临淘汰压力,行业集中度或进一步提升。

2. 销售渠道转型:买方投顾成必然选择

建立基金销售机构分类评价机制,将权益基金保有量、投资者持有期限等纳入考核,倒逼银行、券商等代销机构从“佣金驱动”转向“服务增值”。头部券商已试点将保有量考核权重提至60%,推动投顾服务从产品推销转向资产配置,加速买方投顾模式落地。

3. 资本市场稳定性提升:增量资金与定价优化

政策引导公募增配低配的金融、公用事业等权重板块,预计未来三年权益投资占比将提升至30%以上。同时,量化基金、指数增强产品因更易控制跟踪误差,或成为规模扩张主力。长期资金通过养老金、险资等渠道入市,叠加公募投资行为稳定化,将增强A股市场定价有效性。

四、挑战与展望:改革深化需多方协同

《方案》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清晰路径,实施过程中或面临以下难点;

利益再平衡难题:浮动费率可能面临市场波动矛盾,需配套风险准备金等机制;

基准设定科学性:动态基准的调整规则需避免“为偏离而调整”;

投顾生态培育:买方投顾收入模式依赖规模效应,中小机构生存空间可能受挤压。

未来,建议与《基金法》修订、税收优惠等协同推进,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倡导长期持有理念。只有形成“监管—机构—投资者”三方良性互动,方能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终极目标。

《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不仅是行业规则的重新定义,更是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关键一环。通过利益绑定、基准约束与考核革命,政策有望根治行业问题,推动公募基金进化为“价值创造者”。尽管转型阵痛难免,但长期看,这一改革将为居民财富保值增值、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及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举报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