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英美贸易协议“不具法律约束性”,给其他经济体何种对美谈判启示?|专家解读

第一财经 2025-05-20 15:08:25 听新闻

作者:高雅    责编:冯迪凡

杜明认为,英美EPD协议可能标志着国际经济法从“硬法”向“软法”的转型。

近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称,美国正与18个关键伙伴推进贸易协议。但报道显示,美国的贸易谈判推进并不顺利。

欧盟委员会最高贸易官员欧委会贸易司总司长魏安德(Sabine Weyand)称,欧盟仍需冷静行事,不要屈服于美国 “速战速决”的愿望。日本也明确表示,希望在与美方的贸易关税谈判中坚持立场,推动全面取消其对日本汽车进口征收的25%关税,不要冒着国内政治反弹的风险而妥协。

截至目前,美国与英国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经济繁荣协议”(EPD)。该协议给其他经济体什么启示?

英国杜伦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跨国法教授兼全球政策研究所联合主任杜明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美方意图以所谓“对等关税”为筹码扩大市场准入,并削减非关税壁垒。然而,美英EPD的核心风险在于稳定性缺失和执行的不确定性。

“协议明确规定不具法律约束力,任何一方可随时提出修改或退出。这种特性为执行随意性埋下隐患。”杜明还表示,该协议可能标志着国际经济法从“硬法”向“软法”的转型,这不只是规则的分裂,也预示旧的全球经济秩序正在瓦解,国际经济法的规则体系将发生较大变化。

受访者供图

英美EPD剖析

第一财经:英美EPD协议可能为其他国家与美国的贸易谈判提供哪些参考?

杜明:美国的政策意图非常明确,即以对等关税为筹码扩大市场准入、削减数字税等非关税壁垒。这些核心诉求不仅体现在英美协议中,也将成为未来美日、欧美等经济体谈判的基准框架。

英美协议细节可能不尽如人意,但具有较强示范意义。美国不会简单复制协议内容,毕竟各国国情存在显著差异,且谈判成果也存在不确定性。但本质上,特朗普政府将新增关税作为谈判杠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策略十分清晰——最保守估计,也可维持本届政府上台前的原有关税水平,而通过谈判,美方认为有可能获取额外市场准入或其他利益。

以美日谈判为例,当前存在明显的关税不对称:日本对美汽车征收极低关税,而美国依据232条款对日维持25%汽车关税。未来,美方可能提议将关税降至10%基准线,但势必要求日本在农业等领域作出对等让步,这种利益交换模式与英美谈判如出一辙。

欧盟方面的情况更为复杂。现行10%的汽车关税对等格局,使得单纯关税调整难以产生突破性效果。若美国试图以关税杠杆迫使欧盟调整数字税等结构性壁垒,鉴于欧盟的经济体量和政策自主性,其妥协空间将远小于英国。

总结而言,尽管不同谈判的具体内容有所差异,但美国的核心诉求、谈判框架和杠杆策略高度一致。

第一财经:英美EPD协议因缺乏法律约束力且可能违反WTO原则,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面临哪些具体挑战?特别是协议的非强制性特征是否会导致执行随意性?又可能受到哪些国内政治因素的干扰?

杜明:该协议的核心风险在于稳定性缺失和执行的不确定性。

首先,协议明确规定不具法律约束力,任何一方可随时提出修改或退出。这种特性为执行随意性埋下隐患。例如,特朗普政府惯于利用不确定性操控谈判对手,美方今年2-3月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关税政策的反复调整,正是此类策略的典型体现——协议达成后可能因后续谈判未达预期而被单方面宣布无效,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

来源:美国贸易办公室网站

其次,国会权力介入构成制度性变量。美国宪法明确规定,国会对对外贸易享有专属立法权。虽然EPD协议主要调整特朗普任内新增关税,但若涉及实质性市场准入承诺或关税基准线变更,仍可能触发国会审议程序。即便协议标榜”无法律约束力",国会的宪法权力不容忽视。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已披露的英美EPD协议文本与公开报道存在表述差异。例如英方声明中的钢铝零关税及美方发布会上提及的航空零部件(如罗尔斯-罗伊斯)零关税待遇,在正式文本中尚未得到明确体现。

尽管如此,我认为英美协议总体上仍具相对稳定性。第一,特朗普急需协议的象征性成果。第二,美国当前面临多边压力,倾向于通过“分而治之”策略拉拢盟友。第三,共和党掌控国会降低立法阻力。第四,英美“特殊关系”提供了保障,加之协议经济影响有限,实质性争议较少。

综合来看,若美国对英国这样的核心盟友出尔反尔,不仅有损信誉,也无必要。利大于弊的考量下,协议稳定性应能维持。

第一财经:美方的核心诉求在具体执行层面可能面临哪些实质性障碍?

杜明:在市场准入方面,最大的障碍在于国内产业的不满及其对立法程序的影响。如果协议涉及新的市场开放或关税调整,可能需要美国国会批准,而国内产业部门的反对可能导致立法受阻。例如,削减某些行业的关税可能引发相关利益集团的抵制,进而影响协议的执行。

在供应链安全条款方面,核心挑战在于其他国家的配合程度。例如,越南、墨西哥等国的供应链透明度和执法能力可能不足以满足美国的全链条追溯要求。

从“硬法”向“软法”的转型

第一财经:英美EPD协议可能标志着国际经济法从“硬法”向“软法”的转型。这是否意味着更多国家将通过双边或区域性非正式协议规避WTO规则?在当前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这种“软法”趋势对国际经贸有何影响?

杜明:国际经济法的碎片化趋势不可避免,WTO框架正面临系统性压力。美国已明确认为现有WTO规则无法充分反映其利益诉求,并选择通过双边或区域性非正式协议实现战略目标,如英美EPD协议。

这种“软法”转型不仅限于WTO,还对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机构构成类似挑战。这些机构的规则体系和理论基础在大国竞争、新兴技术(如AI、量子计算、新材料)、气候变化等新现象的冲击下,均面临重塑。

这种转型不只是规则的分裂,而是国际经济法理论与规则体系的整体危机,旧的全球经济秩序正在瓦解,并发生较大变化。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