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明确,将研究出台专门的城市更新项目贷款管理办法,并做好与财政资金、社会资本的有效衔接。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到“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包括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财政投入,落实城市更新相关税费减免政策,强化信贷支持并完善市场化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等。
20日,在国新办就该《意见》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统计与风险监测司司长廖媛媛透露,按照统一部署,金融监管总局将研究出台专门的城市更新项目贷款管理办法,明确贷款条件标准,满足城市更新行动金融需求,提高金融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过去,金融工具箱对于城市更新工作的支持包括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提供的城市更新类贷款、地方国企发行的城市更新信用债以及机构股权投资、城市更新REITs等。
廖媛媛进一步列举了金融监管总局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城市更新工作的四项具体举措:一是引导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城中村改造,推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
二是指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满足水电气暖、交通仓储、通信、城市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改造等领域的合理融资需求,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增效;
三是指导金融机构充分发挥经营性物业贷款的作用,支持低效楼宇、既有商业设施、老旧商业街区等物业项目的更新改造;
“除了银行信贷外,总局也注重发挥不同金融工具的独特优势,鼓励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城市更新,通过债权投资、股权投资、物权投资等多种方式提供金融支持。” 廖媛媛说。
但她同时坦言,以前,金融机构向城市更新各个领域提供不同类型的贷款产品,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贷款管理制度和办法,有的制度和办法也不完全是针对城市更新工作而制定的。特别是近年来城市更新的理念和内涵还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亟需构建体系化的金融支持模式。
在此背景下,城市更新项目贷款管理办法孕育而生。“总局这次制定的新办法,不是对某一个局部领域,也不是对某一项任务,而是聚焦城市更新行动本身,通过实施城市更新项目清单管理,明确金融机构贷款的条件和流程,引导金融机构更好满足城市更新项目的合理融资需求,切实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廖媛媛解释说。
廖媛媛表示,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认真贯彻落实《意见》要求,指导金融机构深入理解城市更新行动的内在逻辑,准确把握新特点新要求,按照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积极为城市更新行动提供丰富多样、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满足不同主体、不同项目、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金融需求;与此同时,指导金融机构对照城市更新行动的具体要求,抓紧研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制度流程、业务系统和绩效评价体系。
在“充分发挥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独特优势,把金融资源用在刀刃上”的同时,廖媛媛表示,将做好与财政资金、社会资本的有效衔接。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郭方明在同场发布会上也提到,将聚焦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推动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财政对于城市更新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多给钱”和“少收钱”两个方面。
据郭方明介绍,2024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发国债等资金超过4250亿元,支持地方开展城镇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城市排水防涝提升工程等项目。中央财政之外,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加大对城市更新相关项目的支持。此外,财政部积极落实好税费优惠政策,如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教育费附加减免等。
2024年,为引导部分大中城市探索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确立了15个“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首批试点城市。据郭方明介绍,今年,住建部将和财政部再选拔第二批试点城市,共计20个。加之第一批试点的15个城市,两批试点城市数有望扩大至35个。
第一财经注意到,“关于开展202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通知”已于4月初发布。根据申报条件,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工作的范围为大城市及以上城市,主要向超大特大城市以及黄河、珠江等重点流域沿线大城市倾斜。与此同时,城市财力应满足城市更新投入需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低,不得因开展城市更新形成新的政府隐性债务。
多名受访业界人士对第一财经分析表示,现阶段,政府财政对于城市更新的支持主要在涉及城市安全的基础类项目中。之所以中央财政加大对超大特大城市的更新试点支持,是因为这些城市改造需求更多,地方配套资金优势更明显,更应该发挥政府财政的杠杆作用,撬动多元主体参与、多元化资金支持的城市更新创新路径。
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负责人赵成峰也提到,城市更新项目投资额较大,单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多元化、多层级的资金投入机制。“鼓励各地充分挖掘项目价值,探索创新城市更新模式,对投融资模式创新性强、有较好示范性的项目,中央投资将优先予以支持。”
此前各地对“城市更新”内涵理解不一,部分地区依然存在大拆大建倾向。“意见旨在推动城市更新转变‘房地产主导’思路,破解对‘拆旧建新’的路径依赖。”
第一财经每日早间精选热点新闻,点击「听新闻」,一键收听。
老旧小区改造有何典型案例?资金筹集方式如何?
惠州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而具有现代感的城市符号是需要尽快补上的,要在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去创造今天的价值。
老旧小区改造绝非“大拆大建”,不等同于城中村、棚户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