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颠覆是必然的,但何时发生难以预测。”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近日在中国澳门举办的BEYOND Expo 2025大会上多次谈起了“技术颠覆”,强调人们要敬畏技术,保持开放。
年轻人、小企业在AI领域的可能性受到王坚关注。他表示,像Deepseek、宇树科技等公司的崛起证明了小企业也能创造奇迹,“人们曾认为AI颠覆只能由大公司推动,但现实是,不被看好的小团队反而可能突破——这就像在中国澳门做科技展,看似不可能,反而孕育机会。 ”他还表示,AI领域的未来一定属于年轻人,世界会把最困难的问题留给年轻人解决。
回顾推广云计算时受到的质疑,王坚表示,坚持创新最重要的信念是你必须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其次,要理解“颠覆性技术”的本质——早期必然不被理解。比如半导体刚出现时,没人认为它会颠覆世界,30年后才成为核心产业。如果一项技术一开始就被所有人认可,那它大概率不是颠覆性的。
本次大会上,王坚提到了“计算、人工智能、卫星和太空”,他表示“现在正是要思考如何将AI应用于太空的时候”,通过人工智能和太空计算基础设施的打造,可以解决传统卫星数据处理效率瓶颈问题,推动人工智能在太空的应用与发展。
而对于国内大模型要实现真正的AGI所面临的困难,王坚坦言,他不太喜欢“AGI”这个概念,因为“AI”本身已经足够包容。如果一定要回答,他认为AI将以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发展,未来5年、10年、50年都是如此。 当前的大模型能力远超人们预期,比如OpenAI在推出ChatGPT前,尝试了多个GPT模型,最终发现只有ChatGPT能产生颠覆性影响。这说明,应用创新的关键在于“发现模型的能力”,而非纠结于“是否达到AGI”。
对于大模型的发展,王坚鼓励大家要多关注应用场景,少争论概念——当基础模型能力足够强,真正的突破往往来自意想不到的应用场景。 他提到,现在很多人用传统思维要求AI,比如“AI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但实际上,AI能做的很多事情是人类尚未意识到的。
此外,王坚还从自己心理学专业出身的背景提到了心理学与计算本质的相通点,他表示,从心理学转向云计算,对他而言并非剧变,因为核心都是思考“技术如何改变人”。
在阿里云内部讨论时,常常强调阿里云唯一的产品其实就是一张云计算的网络。
“目前全球AI供应链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我们看到客户需求的增长是确定的。”
谷歌将在实验室外测试AI搜索模式;消息称微软Azure平台将托管马斯克的Grok AI模型;多邻国推出148门AI生成的新语言课程。
①全球首个“AI+甲骨文”创新赛事在豫启动;②上海交大推出AI三大基金和“AI十条”;③天工Ultra研发企业:即将量产人形机器人,未来价格和小轿车差不多。
腾讯云大模型知识引擎已率先接入MCP,拓展AI应用边界;阿里通义万相开源首尾帧生视频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