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中国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监管司司长严伯进在发布会上介绍,从2023年3月31日起,境外上市新规正式实施,到现在两年多,备案管理机制运行平稳,截至今年4月底,已经完成了242家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的备案,这当中有83家为科技企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证监会将会同跨部门协调机制成员单位,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利用境内境外资本市场规范发展,为科技企业境外上市提供更加透明、高效、可预期的监管环境。
关于兼顾支持科技创新和防止资金滥用问题,严伯进表示,证监会在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募集资金的监管。一直以来,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首发和再融资的募集资金都有着严格的监管要求、披露要求和使用要求,比如最典型的,科创板就要求募集资金必须投向科技创新领域。近期证监会修订发布了《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监管规则》,提出了募集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专注主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严格监管募集资金用途变更,进一步强化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安全性和使用规范性。
大型银行和科技集团仍实现了巨额盈利增长,而消费类企业虽然销售额上涨,却因关税导致成本上升,而利润普遍下降。
近期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些分析师也表示仍看好美股AI概念股,甚至觉得整个AI领域的投资机会,仍被低估。
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应用场景广阔、更加具有商业化优势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也才能获得资本市场持续支持。
“如果A股能够恢复到每年200家左右IPO,加上港股美股等海外IPO每年100多家,再加上与上市公司的并购整合,会让股权投资机构退出比较顺畅,从而改善所有类型出资人的预期,同时也可以加快已投资金的变现和回流一级市场。”
“A股市场已有要改善的信号, ‘1+N’政策体系推出就是一个很好的信号,也希望政策能够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