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资讯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25艺术与科技生产力大会年度峰会正式举行

第一财经 2025-05-27 12:02:39 听新闻

责编:张瑜

这场峰会不仅是一次概念碰撞,更预示着一个协同、共创、超感的未来新世界正加速成型。

2025523日,MANASynergies/超自然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下称上海交大文创学院共同举办2025艺术与科技生产力大会开幕论坛,围绕今年的活动主题"探(碳)寻!归(硅)纳?",聚焦“碳、硅新物种”这一富有哲学想象的时代命题,来自学术界、科技界、媒体界、艺术界的多位重量级嘉宾共聚一堂,探讨AI浪潮下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方向与路径。

在全球艺术科技协同进化的图景中,这场峰会不仅是一次概念碰撞,更预示着一个协同、共创、超感的未来新世界正加速成型。第一财经及旗下一财全球Yicai Global,连续第二年作为合作媒体参与本次大会,并深度构建与全球新媒体艺术家以及行业从业者的链接,在开放的探讨中共同畅想具有创造力的新经济未来。

张伟民:艺术与科技融合不是选择,而是必然

上海交大文创学院(ICCI)长聘教授、院长张伟民教授为本次开幕论坛致辞,张教授从学术前沿与实践融合两个维度,阐述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教育理念与趋势。他指出,科技赋能艺术创作正成为新常态,从AI创作壁画到元宇宙交互体验,创意产业进入了一个“人机共创”的新时代。

他强调,唯有人类主体性才能为技术赋予方向。面对AI在创意生成、审美推荐、版权变革中的挑战,我们必须培养具备审美感知、技术驾驭与商业洞察三重能力的跨界人才。张院长还介绍了交大文创学院“技术驱动+创意设计+产业导向”的教学体系,鼓励学生以科技回应文化命题,在产业现场实现跨学科解决方案。

主旨分享

张庆红:构建艺术与科技的产业化生态闭环

MANA Synergies/超自然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庆红系统性阐述了“PCAT艺术与科技大会”的战略定位。他将大会视为“产业版艺术节+博览会”的复合平台,通过展演、论坛、社交与交易四位一体,推动艺术科技的产业对接与可持续商业转化。

他分享了超自然系统中多个关键环节的布局,包括“内容平台MANA”、“线下空间the point”、“制作与工程团队Make Real”、“超自然学院”等,通过协同生产、跨界合作、国际传播三大战略,构建全球范围内的艺术科技资源链。张庆红还强调,“共建、协同、共享、利他”是未来组织演进的核心价值,超自然希望打破传统中心化结构,实现人人皆生产、全域皆参与的未来模式。

杨宇东:AI时代,主流媒体更需坚守真实与专业

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以“媒体在AI时代的人文思考”为题,剖析了AI、社交媒体与信息爆炸对传统新闻业的冲击。他指出,在瞬时传播与情绪共鸣主导的内容环境下,真实与公信力成为稀缺品,而财经媒体更需以专业性和数据能力提供理性判断,成为社会稳定的“真相最后一站”。

他分享了第一财经从“内容为王”到“技术驱动”的转型路径,强调通过自研CMS与AI模型提升内容推荐与精准触达,保持媒体在数字化时代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同时,他也呼吁传媒人在面对算法裹挟、用户兴趣碎片化的当下,应更加注重底层人群的叙事,回归人文关怀,践行“真实”的社会责任。

韩挺:科艺融合创新实践中的以人为本

上海交大文创学院党委书记韩挺教授从设计、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角度,介绍了学院在AI大背景下的创新路径。他强调,未来的设计不只是面向产品和技术,更是面向人文、感知与幸福感的系统性设计。以医疗机器人、载人航天人因工程为例,他指出,当人类介入复杂系统时,科技必须服务于人的体验。

韩挺教授倡导以“右脑跳跃性思维”激发人工智能尚未可及的创意表达,强调要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建立平衡。他提出,“制造品”本质上也是文化产品,每一个设计都应回应人本与社会价值,而不仅是性能最优。

郑飞:重构组织的AI驱动逻辑

腾讯云数字政府华东区总经理郑飞提出“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概念。他认为,在AI广泛介入协作流程的今天,组织边界正被“内容生产平台化”、“人才连接模块化”、“社群协同算法化”所重构。他强调,未来的产业组织必须具备三种能力:识别变化、塑造信任、生成连接。AI并非替代人力,而是催生协同的新范式。

林凡军:戏曲数据作为艺术生产力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凡军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问题。提出了将艺术与数字化相结合的想法,并计划征集、采集、转化和标注艺术档案,以创建高质量的专业数据集;他也强调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人物及其重要作用,并介绍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中人工智能的角色以及政策制定过程的复杂性。此外,还探讨了数据部门在顶层设计方面的工作,包括制定文件和实施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等事项。

袁樵:让城市夜空成为文化界面

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袁樵以“光影节”为切入点,讲述如何以科技语言打造可持续的文化照明。他指出,城市夜间经济的升级已不止于观赏体验,而应进入“生态、美学、情感”三重维度。他介绍了其主导的多个光影项目,从碳中和理念出发,实现数字艺术与城市节能之间的平衡,为“城市文化界面”提供长期可能性。

除了现场来自各个行业的诸位嘉宾大咖,新媒体艺术家Mariano Sardón、Neil Mendoza,韩国nabi艺术中心创始人及馆长Soh Yeong Roh、Elektra国际数字艺术节艺术总监Alain Thibault等多位国际嘉宾也带来了极具启发性的云端分享。

院长对话

在院长对话环节,在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郑达的主持下,敦煌研究院前副院长、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罗华庆,西交利物浦大学影视与创意科技学院院长刘谦,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代晓蓉,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沈倩,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张丹进行了圆桌对谈。

各位院长指出,艺术教育与实践正迈向跨媒介、跨技术、跨学科的融合新阶段。AI、XR等前沿技术的引入,正在重塑戏剧、声音、视觉等艺术表达方式,拓展了创作与教学的边界。同时也强调,技术介入不应取代人,而应激发协作与共创的潜力。面对数字化带来的文化再生、教育变革和内容演化,艺术工作者需要更具系统性和创造性的回应。

2025PCAT艺术与科技生产力大会,不仅是一场头脑风暴,更是一份来自未来的“工作说明书”。在硅基智能持续演进、人类文明范式转换的关键时刻,我们需要重构语言、重塑教育、再定义合作,并以“硅纳”的理性与“碳寻”的诗意共同描绘未来社会的可能性。正如大会所揭示:真正的生产力,不止来源于算力与算法,更植根于人类的心灵深处。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