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港股市场表现强劲,特别是前沿技术领域的科技企业已成为最重要板块之一。”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徐经纬于6月28日在“2025上市公司论坛”上称,今年上半年,香港市场的平均每日成交量约为2400亿港元。
在制度层面,徐经纬提到,香港上市制度改革为创新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宽阔的融资途径。通过高透明度的规则为基础的审批制度、优化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推出科企专线、增设针对特专科技公司的18C政策等措施,持续提升上市确定性。
“随着港股市场的活跃,A+H上市企业数量的持续增长,这一模式对内地企业上市融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茜芝会上称。
马茜芝指出,尤其是2024年至2025年6月底,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数量呈季度环比激增态势。具体看来,2024年四季度有10家A股上市公司公告赴港上市,2025年一季度增至13家,到了2025年二季度继续增长至30家,预计这一增长趋势将延续。
针对企业关注的实际操作问题,马茜芝提到,在制度适配上,A+H上市需同时满足两地监管要求,需高度关注信息披露规范、财务准则差异,如研发开支资本化处理、信息披露同步性及治理结构适配问题。
合规重点方面,马茜芝认为,需强化内幕信息管理,关注负面舆情,如实控人立案调查可能构成实质障碍;并落实中国证监会备案要求,包括数据合规、股权质押风险审查等。马茜芝强调,企业需将治理体系与合规建设作为“出海”基础,通过专业化法律支持规避潜在风险。
此外,徐经纬也提到,港交所将继续提升上市制度的适应性和透明度,加强与内地监管机构的协同配合,推动跨境信息对接和监管互认,降低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制度性门槛。
大型银行和科技集团仍实现了巨额盈利增长,而消费类企业虽然销售额上涨,却因关税导致成本上升,而利润普遍下降。
近期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些分析师也表示仍看好美股AI概念股,甚至觉得整个AI领域的投资机会,仍被低估。
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应用场景广阔、更加具有商业化优势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也才能获得资本市场持续支持。
“如果A股能够恢复到每年200家左右IPO,加上港股美股等海外IPO每年100多家,再加上与上市公司的并购整合,会让股权投资机构退出比较顺畅,从而改善所有类型出资人的预期,同时也可以加快已投资金的变现和回流一级市场。”
“A股市场已有要改善的信号, ‘1+N’政策体系推出就是一个很好的信号,也希望政策能够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