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日41单IPO申请获得受理,6月最后一天,A股IPO市场迎来受理最高峰。
6月30日,沪深北交易所受理了41单IPO申请,成为今年受理数量最多的一天。在这之前的6月25日、26日、27日,获得受理的IPO申请数量也较多,分别为15单、18单、18单。
在这波受理潮之下,6月沪深北交易所合计受理了150单IPO申请,加上前5个月的27单,今年上半年合计受理177单,比去年全年受理数多了100单。其中,北交所是主力军,上半年受理了115单,占总受理数约65%。
民生证券投行事业部保荐代表人吴超对第一财经称,A股IPO市场经历了2024年上市家数(100家)和受理数量(77家)创近十年新低后,今年上半年IPO受理数量有所回暖,超过预期。
“下半年将延续‘量稳质升’趋势。”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称,主要基于三大判断:其一,注册制改革深化将释放更多制度红利;其二,企业受理进入审核密集期,带动市场活跃度;其三,随着“专精特新”企业加速对接资本市场,北交所全年受理量有望显著增加。
一天41单,6月IPO申请受理激增
在6月的最后一天,沪深北交易所受理的IPO申请数量激增,达到41单,远超之前单日最高受理数量的18单。
在这41单IPO申请中,32单来自北交所(占比78%),5单来自上交所(均申报科创板),4单来自深交所(主板2单、创业板2单)。
这些企业的申报基准日均为2024年底。其中,2家申报科创板的企业尚未盈利,分别为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摩尔线程”)。其中,摩尔线程拟融资80亿元,系科创板年内受理的最大IPO。
此前的6月23日、25日、26日、27日,获得受理IPO申请数量也较多,均在10家及以上,分别为10单、15单、18单、18单。
6月份其他单日受理量在10单以下,当月共有19天均受理IPO申请,而今年前5个月总共只有16天受理IPO申请。在密集且批量受理之下,6月新增受理的IPO申请数量达到150单。
这150单中,北交所仍旧是主力军,新增受理了97单上市申请,占比65%;上交所受理了25单,其中科创板18单、主板7单;深交所受理了28单,其中创业板19单、主板9单。
而2024年因为IPO阶段性收紧,到当年6月20日,沪深交易所IPO“零受理”局面才被打破。当月,沪深北交易所共受理了30单,其中北交所28单、沪深交易所各1单。
吴超称,从过往多年情况来看,IPO受理数量在6月份大增是一大常态,因为以2024年年报作为财务基准日申报后,需要经历财务核查、审计、内核、辅导验收、申请文件撰写等相关IPO程序,走完这些程序一般会到6月份。另一方面,2024年IPO整体阶段性收紧,如今逐步回暖。
“6月受理量激增是政策周期与市场规律共振的结果。”田利辉认为,北交所受理数量爆发式增长,核心动因在于财报有效期窗口和差异化验收流程。但更应看到,这与监管层提高对科创企业支持力度的政策导向直接相关,标志着IPO市场进入新周期,绝非简单的回暖,而是结构性复苏。
近期也有创投机构高管对记者称,当下,北交所上市热情高涨,IPO后备力量充足,新股质量不断提升,且整体流动性向好,在此背景下,较多拟上市企业将北交所视为目标上市板块。
后续北交所仍有望为主力军
在6月份受理潮的拉动之下,今年上半年的IPO申请受理数量大幅增加。
1月、3月、4月、5月新增受理的数量分别为1单、7单、3单、16单,合计仅27单。加上6月份新增受理的150单,上半年合计受理了177单IPO申请,较去年全年受理数超出100单。
其中,北交所受理了115单,上交所受理了30单(主板9单、科创板21单),深交所受理了32单(主板11单、创业板21单)。
吴超分析称,企业盈利能力依然是IPO关注重点,新增受理的企业中有165家选择了相关板块的上市标准一进行申报,占比93%。
“21家科创板拟IPO企业中,有6家为亏损企业,其他15家利润均大于0.5亿元;21家创业板受理企业中,除1家亏损外,其余拟IPO企业利润均大于0.8亿元;115家北交所受理企业中,最低利润为0.4亿元。”吴超说。
在上半年受理的IPO企业中,总共有7家为未盈利企业,其中,科创板6家,创业板在6月27日迎来了首单获得受理的未盈利企业。
就在6月18日,科创板迎来新一轮改革,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同时推出了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面向优质科技型企业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等六项举措。创业板也将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上述7家未盈利企业中,有4家IPO申请是在6月18日之后获得受理的。另外,排队两年半的禾元生物在7月1日过会,成为新政以来首家申请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的过会企业。
那么,上半年新增的177家拟IPO企业,分布在哪些保荐机构手中?根据统计,国泰海通保荐家数最多,共26家(其中1家为联合保荐);其次是中信证券,保荐了22家企业(其中1家为联合保荐);再是中信建投,保荐了14家;中金公司保荐了10家(其中1家为联合保荐),华泰联合保荐了9家,国金证券和民生证券均保荐了8家。
在新增受理数量同比大增的情况下,终止审核的数量则同比大降。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有70家左右拟上市企业终止审核,而去年同期终止审核的数量超过280家。
“终止审核减少反映市场生态优化。”田利辉称,前期“撤材料潮”完成阶段出清,但更关键的是当前申报企业质量提升和中介机构尽责程度加强。北交所通过前置现场检查等制度创新,已形成更高效的筛选机制。
后续北交所是否仍将为受理主力?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短期北交所仍将是受理主力军,其他板块的IPO受理数量也会增加,具体还需看后续市场和政策等方面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