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教育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涵与沉重的现实压力。尤其是高考制度,在千万家庭心中既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也是无法回避的精神焦虑。
我们无法否认,高考恢复之初,曾以极大公平性让一代又一代寒门子弟走出山村、改变命运。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我们也必须开始深刻反思:高考是否应继续承担“唯一通道”的角色?教育是否仍应以“筛选”为核心逻辑?
“筛选性教育”的历史惯性
中国的高考制度虽然创立于上世纪50年代,但其精神内核可以追溯至隋唐以来的科举制。
那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逻辑,塑造了全民“分数决定命运”的潜意识,也构建起整个社会对人才的单一认知结构。
在这个逻辑下,教育资源被视为稀缺品——我们不是让所有人都变好,而是选出“最好”的那部分人加以重点培养。这种“筛选式教育”在资源极度有限、教育供给远远不足的年代具有其现实合理性。尤其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高考大省,百万人争夺数万优质学位,唯有通过高考择优取才,才能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公平。
但也正因如此,教育的本质在不知不觉中被扭曲为“竞争机器”——不是帮助每个人发展自己最擅长的能力,而是训练所有人去适应同一套标准、答好同一张卷子。
这种结构造成了系统性的“天赋压抑”,许多极具潜力的孩子被埋没,只因他们在应试框架中“不够优秀”。
时代进步带来的结构性转变
但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已根本不同于过去。信息高度开放,知识无限可得;技术飞速发展,教育方式发生变革;社会需求多元,人才标准不断更新。我们已经有能力,也有必要,推动教育从“筛选”走向“激活”。
首先,从教育供给侧看,传统教育稀缺的最大原因是“好老师少、好学校少”。但AI与数字教育技术的普及正在改写这一现实:借助大语言模型与智能学习平台,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拥有自己的“AI导师”,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再通过知识图谱、自适应课程推送、实时反馈机制等手段,真正实现“千人千面”的因材施教。
其次,从教育需求侧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早已超越“应试精英”。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物科技等新兴行业,越来越多高科技公司关注的不再是“是否985”,而是“能否实战”。企业需要具备项目经验、数据思维、跨界协同和持续学习能力的人才。这种能力,往往无法通过统一考试评价,却可以通过模块化课程、技能实训、产教融合等方式持续培养。
“高考唯一性”应被终结,教育多元化时代到来
高考在特定历史时期完成了重要的社会任务。但如果我们仍将其视为唯一通道,将所有人才评价与资源配置捆绑于此,就等于把一切希望押在一次比赛、一套题目上。这种“唯分数论”不仅不公,更不智。
我们需要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生态——以激活潜力为目标,以技术为工具,以多元路径为支撑,以终身学习为保障。大学可以不再是四年制围墙,而是灵活进出的能力平台;课程不再是统一模板,而是因人定制的成长系统;老师不只是灌输知识的人,更是激发创造力的引路人。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将“学习权”视为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而非少数人的机会。比如河南的孩子、山西的孩子、内蒙古草原上的孩子,他们不应因起点不同被判定未来,而应有平等的机会去点亮自己的特长,走出各自的路径。
在教育稀缺地区率先试点“激活型大学”,打通产业出口
为了推动这一转变,国家可以选择在人口多、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如河南中部——建立新型“激活型大学”作为教育制度改革试验区。这类大学不再以统一分数为唯一门槛,而是采用灵活、综合的多元遴选机制,接纳不同背景、不同天赋的青年。
教学方式以项目制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模块化课程(Modular Curriculum)和AI辅导系统为基础,实现“边学边做”“个性化进度”“即时评估”。课程内容聚焦数字技能、AI应用、生物健康、清洁能源、制造业自动化等前沿领域,紧贴国家战略产业方向。
更重要的是,这些大学应与高科技企业和高水平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即参与真实企业或科技研究项目,通过“导师+AI助教+企业实训”三位一体的体系,完成从“潜力识别”到“能力落地”的全过程。
这不仅将大量未被传统高考体系吸纳的青年重新激活,也将为地方产业输送真正“可上手、能迭代、懂协同”的新型人才。
这类试点大学既是教育公平的突破口,也是科技战略的“人才蓄水池”,未来更有望成为“技能跃升”和“区域振兴”的关键引擎。
结语
我们正站在一次深层教育文明转型的起点。技术给了我们工具,产业提出了新需求,现在我们需要的,是观念上的转变与制度上的勇气。唯有跳出“筛选谁更好”的旧思维,迈向“激发每一个人”的新方向,教育才能成为真正托举未来的力量。
让大学不再只是围墙,而是能量站;让教育不再淘汰人,而是点燃人;让中原的青年,不再被动等待机会,而成为新科技时代真正的推动者、参与者与建设者。
【作者系生物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跟本地优势产业、代表性企业紧密结合,可谓深圳特色高教发展模式的最鲜明特色
近年来,以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具身智能为代表的“硬科技”产业正快速崛起,相关专业和行业岗位也成为了众多考生和家长关注的重点。这些新兴行业不仅在国家政策与资本投入中频频亮相,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在显著提升。
多位用户今日在社交平台反馈,使用夸克生成志愿报告时出现排队等待现象。
王兴兴说,请不要放弃努力寻找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寻找新的方向,并请一定努力去实践。
联合工作组正在进一步深入核查,并将根据核查结果督促启动相应处置程序,依法依规对涉事人员严肃追责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