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取消相关对华经贸限制措施,商务部回应
近日有报道称,相关企业已接到美国商务部通知,恢复EDA软件、乙烷、飞机发动机等产品对华出口。7月4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回应表示,中美伦敦经贸会谈后,双方于近期确认了落实两国元首6月5日通话重要共识和巩固日内瓦经贸会谈成果的具体细节。目前,双方团队正在加紧落实伦敦框架有关成果。中方正依法依规审批符合条件的管制物项出口许可申请。美方也采取相应行动,取消对华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性措施,有关情况已向中方作了通报。
综合媒体报道,目前美国已解除3家芯片设计软件供应商的对华出口限制,允许两家乙烷生产商恢复向中国出口乙烷。GE航空航天集团等美国相关飞机零部件企业,也恢复向中国供应飞机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4月份一度暂停接收的波音飞机,目前也已恢复交付中国的航空公司。
【点评】专家分析认为,美方此举是落实中美日内瓦会谈和伦敦磋商的具体举措,是符合中美经贸磋商共识的积极信号,有助于中美两国以此为基础,达成更多的成果。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也表示,伦敦框架来之不易,对话合作才是正道,讹诈胁迫没有出路。希望美方深刻认识中美经贸关系互利共赢的本质,继续同中方相向而行,进一步纠正错误做法,以实际行动维护和落实好两国元首通话重要共识,共同推动中美经贸关系行稳致远。
统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
据新华社,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7月1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问题。
会议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会议作出了六方面具体部署,强调要聚焦重点难点,其中包括: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招商引资,着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持续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健全有利于市场统一的财税体制、统计核算制度和信用体系等方面。
【点评】今年以来,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公布,到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全面铺开,再到此次中央财经委会议作出纵深部署,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明显提速加力。本次对于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基本要求,由此前的“五统一、一破除”升级为“五统一、一开放”,反映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战略升级,体现政策从内部整合向内外协同转变。对于当前市场运行中的痛点问题,如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涉企执法等,会议也给予了重点关切。这场纵深推进的改革,既解当下之困,更谋长远之局,是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的关键落子。
国家医保局增设商保创新药目录
7月1日,国家医保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支持创新药研发、多元支付、临床应用和药品“出海”等方面提出16条具体举措。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创新药进入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和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商保创新药目录重点纳入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大、患者获益显著且超出基本医保保障范围的创新药,推荐商业健康保险和医疗互助等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参考使用。
国家医保局表示,该目录与医保目录同时申报,同步调整,程序基本一致,商业保险公司将充分参与价格谈判等环节,商保专家对于一款药品能否进入目录具有重要的决策权;同时对商保创新药目录“探索更严格的价格保密机制”,以助力创新药出海。
【点评】部分高价值创新药(如肿瘤靶向药、CAR-T疗法)因价格高昂或基金承受力限制,短期内难以纳入基本医保。商保目录承接这类药品,避免创新药上市后因支付缺位导致“入院难”或患者自费负担过重的问题。商保创新药目录既缓解了医保基金压力,又为高值创新药开辟可持续支付路径。今后基本医保定位“保基本”,商保目录聚焦“高创新、高临床价值、高患者获益”药品,两者将形成错位补充。
三部门发布外资税收优惠政策
近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商务部公开《关于境外投资者以分配利润直接投资税收抵免政策的公告》,明确境外投资者以中国境内居民企业分配的利润,在2025年1月1日至2028年12月31日期间用于境内直接投资符合条件的,可按照投资额的10%抵免境外投资者当年的应纳税额,当年不足抵免的准予向以后结转。
公告要求,享受优惠政策需要同时满足五大条件,包括境外投资者境内再投资需连续持有至少5年(60个月)以上,被投资企业从事的产业属于《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所列的全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等。
【点评】近年来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降,税收优惠是稳外资政策的重要一环。2017年我国也出台了类似政策,对境外投资者利润再投资实行递延纳税政策。相比之下,这次优惠力度更大,直接对境外投资者利润再投资税收抵免,是实实在在的“现金礼包”,有利于鼓励境外投资者追加国内投资,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工信部组织14家光伏企业座谈会“反内卷”
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14家光伏企业召开了光伏行业制造业企业座谈会。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强调,要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进一步加大宏观引导和行业治理,强化标准引领和服务保障,持续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为推动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与会的光伏企业代表均为光伏产业链四大主链环节公司的“一把手”,包括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协鑫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共山、阳光电源(300274.SZ)董事长曹仁贤、TCL中环(002129.SZ)董事长李东生、晶科能源(688223.SH)董事长李仙德、天合光能(688599.SH)董事长高纪凡、隆基绿能(601012.SH)董事长钟宝申、晶澳科技(002459.SZ)执行总裁杨爱青等。
受该政策利好消息影响,当日晚间,在美上市光伏板块集体上涨。
【点评】光伏业在大规模产能扩张后陷入低价无序竞争,不仅导致全产业链陷入亏损,而且阻碍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短短一周,从中央财经委定调,人民日报发声,到工信部组织重点企业座谈落实,清晰传递出最高层对行业恶性竞争问题的深刻认识和治理决心。伴随整治光伏无序竞争信号加强,市场对后续针对性的实质性政策出台抱有强预期。
8000亿“两重”项目清单全部下达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安排超3000亿元支持2025年第三批“两重”建设项目。至此,今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完毕。
“硬投资”方面,2025年“两重”建设共安排8000亿元支持1459个项目,涉及长江流域生态修复、长江沿线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网等重点领域。
“软建设”方面,在重点领域加快推出一批改革创新举措,包括优化长江沿线铁路投融资模式,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管网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完善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布局,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等。
为给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充足资金,财政货币政策正协同发力。7月1日,财政部公开了2025年第三季度国债发行有关安排,三季度将共计发行11只超长期特别国债。对比今年4月份财政部披露的发债计划发现,有4只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时间有所提前。
【点评】重大项目对于投资平稳增长发挥“压舱石”的作用。去年以来有关部门持续推动落实“两新”“两重”工作,这也成为今年扩大内需、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重要政策抓手。重大项目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正在协同发力,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等提早发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快推进。伴随项目建设专项债发行规模扩大以及项目落地速度加快,后期基建投资有望提速。
制造业PMI连升两月
国家统计局6月30日发布的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7%,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改善。
产需指数均位于扩张区间。6月份,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1.0%和50.2%,比上月上升0.3和0.4个百分点,制造业生产活动加快,市场需求有所改善。在产需回升的带动下,企业采购意愿增强,采购量指数为50.2%,比上月上升2.6个百分点。
价格指数回升。6月份,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48.4%和46.2%,均比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制造业市场价格总体水平有所改善。受近期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明显回升。
【点评】6月制造业PMI指数小幅回升,缘于外部冲击不确定性减弱、存量政策加快落地显效以及内需温和恢复等因素的支撑。但制造业PMI连续3个月低于50%荣枯线,反映出国内经济恢复基础仍待稳固,内需恢复的脆弱性较高。 关税政策反复多变,预计外部环境波动对出口的影响将在下半年集中显现。宏观政策加力稳增长,将是有效对冲外部波动、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确定性因素。
美国会通过“大而美”法案
当地时间7月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以218票赞成、214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总统特朗普推动的“大而美”税收与支出法案。特朗普定于4日即美国“独立日”当天签署该法案,使其生效。
“大而美”法案是特朗普2025年初重返白宫后推出的标志性立法议程,主要内容包括延长特朗普在其第一个任期内于2017年通过的企业和个人减税措施,让小费和加班工资收入免于纳税等,其核心条款是降低企业税。
初步分析显示,该法案不仅会在未来10年使美国赤字增加约3.3万亿美元,还会减少国家几十年内的税收收入,并且将有1180万人失去医疗保险。
投资者对这一法案表现出担忧情绪。该法案于本月1日获参议院通过,当天衡量美元对六种主要货币汇率的美元指数跌至96.50下方,为2022年2月下旬以来的最低水平。
【点评】特朗普力推的“大而美”法案以微弱优势接连闯关,终结了近期美国政坛持续胶着的政治博弈,同时也埋下多重隐患。该法案因造成联邦援助削减、长期债务增加和为富人和大企业减税等而备受争议,被批评为“劫贫济富”,不仅将美国财政推向不可持续轨道,更可能引爆债务危机升级。市场对美国财政根基的忧虑随之升温,正触发全球投资者重估美元资产配置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