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全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AI取代硅谷程序员?这些美国大厂高管这么说

第一财经 2025-07-11 18:45:00 听新闻

作者:高雅    责编:盛媛

BCA研究首席全球策略师贝瑞钦从历史维度分析称,与大众担忧的失业潮不同,以往的自动化进程往往带来劳动力在不同行业的再分配。

人工智能(AI)正在加速重塑全球劳动力市场。

当地时间10日,美国招聘平台Indeed及员工评价网站Glassdoor宣布,为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产业变革,将裁减约1300个职位,占集团员工总数的6%。微软首席商业官阿尔索夫(Judson Althoff)称,AI已承担35%的产品代码编写工作,显著加快了产品开发周期。

美国威达信集团(Marsh McLennan)中国首席执行官李兆琦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多项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可能影响30%-50%的现有工作岗位。虽然技术革新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但从历史经验来看,岗位替代效应往往超过创造效应。但她同时强调,AI也催生了网络安全等新兴职业领域,更重要的是,战略决策和价值判断等需要人类智慧的工作仍具有不可替代性。

这些大厂高管怎么看

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头企业高管警告,AI的应用将对白领岗位产生冲击。

客户关系管理软件提供商Salesforce公司表示,其30%的内部工作已交由人工智能处理,这直接减少了相关岗位的招聘需求。

本月初,微软确认启动今年第三轮裁员计划,预计将削减多达9000个岗位,主要涉及销售和客户服务类职位。此前,该公司已在5月宣布裁员6000人。据报道,此次裁员也是一个信号,即微软的AI发展可能也会对其劳动力规模产生影响。

Meta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今年初表示,AI将能够胜任中级工程师的编码工作。这一表态后不久,Meta宣布裁员5%。

上个月,亚马逊首席执行官贾西(Andy Jassy)也警告说,随着AI效率的提高,企业员工规模将逐步减少。

AI初创公司Anthropic的首席执行官阿莫代(Dario Amodei)则作出更严峻的预测,称未来1-5年内,AI可能导致50%的初级白领岗位消失,失业率可能攀升至10%-20%。

劳动力咨询公司乔什·伯辛的创始人伯辛(Josh Bersin)称,众多企业正在将原本用于人力资源扩张的预算转向AI系统投资,随之而来的就是招聘冻结的决定,这种转变对就业市场产生了立竿见影的影响。

电商平台Shopify首席执行官卢特基(Tobi Lütke)在3月的内部备忘录中明确要求,员工必须充分论证“为何所需工作不能由人工智能完成”,才能申请新增岗位。

李兆琦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技能需求的角度来看,AI在可量化、规则明确的任务上具有显著优势。无论是基础的数据处理、分析报告撰写,还是更具创造性的内容生成领域,AI的表现都可以优于人类。这意味着,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中,这些容易被标准化和自动化的技能价值将会降低。“以交通运输行业为例,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成熟,传统驾驶岗位的需求必然减少。”她称。

劳动力在不同行业的再分配

李兆琦表示,AI时代将催生新的就业机会,“以网络安全为例,这在十年前并不是一个热门领域。”此外,AI虽然能执行任务,但最终的决策仍然需要人类来做,如何分配AI的工作、验证其输出的可靠性,这些都需要人的判断。

全球经济咨询公司BCA研究首席全球策略师贝瑞钦(Peter Berezin)则从历史维度分析称,与大众担忧的失业潮不同,以往的自动化进程往往带来劳动力在不同行业的再分配。他列举了美国就业结构的演变:“农业就业比例从1900年的38%降至如今的1%,制造业从业者占比从1950年的35%下降到当前的9%,而服务业已占据83%的就业份额。”

李兆琦进一步分析道,随着生产效率提升和闲暇时间增加,情感体验类消费将成为主要增长点。“以潮玩产品Labubu为例,其制造环节仅占价值链条的基础部分,真正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提供的情感连接。”她称,旅游、文化消费等服务业领域,都属于这一范畴。

贝瑞钦表示,在AI主导的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将激增,价格的大幅下滑可能会显著提升大多数人的实际收入,即便他们被迫转向其他工作也是如此,但“新工作”很可能是仍然需要人类情感和互动的岗位。

但在收入分配方面,贝瑞钦表示,虽然AI能让经济这块“蛋糕”变大,一些工人所分到的份额并不一定会变大。“一位卡车司机可能因自动驾驶卡车的问世而失业,他或许还能在其他地方找到工作,但无法保证的是,AI时代的价格下降一定会让这位前司机即便换了工作,实际工资也有所上升。”贝瑞钦表示。

贝瑞钦还表示,在一个AI高度普及、只需制造更多机器人即可扩大“有效劳动力”的世界里,土地以及地下的大宗商品将成为最终的稀缺资源。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