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迎来了24节气中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今年迄今,我国多地高温天数创下同期纪录。“三伏天”也已于7月20日起“入伏”,共计30天,8月18日“出伏”。
“三伏天”是祛湿的黄金期。中医认为,虽然在一年四季人们都会受到湿邪困扰,但夏季炎热,人体代谢快、出汗多,而吹空调、吃冷饮则会让人体更多地受到风寒,因此应格外注意祛湿。
艾灸作为中医传统的祛湿方法,可通过温火温通经络,健脾益气。近年来,一种“天然艾灸”的方式逐渐兴起——晒背。因不需要燃烧艾草,而是借助自然阳光的力量,三伏晒背也被认为是“免费的天灸”。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专家指出,“三伏天”自然界阳气鼎盛,此时晒背补阳祛寒效果最佳。背部属“阳”,督脉与膀胱经均行于背。武侠小说里所说的“打通任督二脉”,在中医里就是指人体后背脊柱中间的“督脉经”,被认为是人体阳气汇聚的地方。晒背可直接温补阳气、化解内寒,还可促进气血循环、驱散湿冷停滞。
不过,专家也强调,晒背养生并非人人适用,要根据个人体质辨证选择。晒背更适合寒湿体质人群,一般表现为怕冷畏寒、手足冰冷、寒咳不断、身形肥胖者,患有关节炎、老寒腿的寒湿痹痛者,常感乏力、情绪低落的亚健康人群,患有哮喘、鼻炎等冬季易发病及轻度维生素D缺乏者等都适合晒背;而阳盛体质者本身体内阳气旺,晒背后阳气更盛,易化火伤阴。此外,一些人爱长痘,多为阴虚内热,晒背后也可能加重。
需要强调的是,有部分人群不建议晒背,例如紫外线过敏者,红斑狼疮、银屑病等皮肤病患者,14岁以下人群和孕妇不建议晒背,婴幼儿皮肤娇嫩容易晒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人群也应谨慎尝试,避免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正在服用可能引起光敏反应药物的患者,在晒背前最好咨询医师的指导。
专家还提醒称,晒背也要注意防护,以免不小心晒伤皮肤。此外,晒背的时间段和阳光下暴露的时长也都有讲究。一般选择早上八九点阳光充沛但又能避开紫外线较强及高温暴晒的时间段,每次晒背时长不宜超过30分钟,可先从10到20分钟开始尝试,根据身体耐受情况循序渐进。
此外,晒背需要赤裸背部,使身体与阳光充分接触,隔着防晒衣或者玻璃晒背达不到晒背的效果。晒背以微微出汗为宜,如果出汗过多要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避免出现脱水。晒背后应避免立即吹空调,以防寒气趁毛孔开放时内侵,阻止湿邪外散;尽量在30分钟以后再洗澡,洗澡时不要用冷水,避免血管受冷痉挛收缩,出现昏厥。
当室内外温差超过7℃时,血管就如同“被反复揉搓的橡皮管”,这种剧烈波动对动脉硬化患者是致命打击。
此次北半球遭遇的热浪与持续的高压系统“热穹顶”有关。所谓“热穹顶”是指,暖空气被困于地表附近,造成持续炎热、晴朗且干燥的天气。
除广东外,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等地电网负荷亦集体创新高。
“热射病”的特征是核心体温超过40℃,并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意识模糊、抽搐或昏迷,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达20%-50%,堪称夏季健康的“头号杀手”。
ECMWF预测显示 ,几天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将显著高于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