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投资者持续加大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凸显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长期企稳向好的信心。”7月24日,在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召开的上半年金融运行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外汇管理部副主任吴金友在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
会上,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了上半年金融运行数据:6月末,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12.85万亿元,同比增长8.4%,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74%,同比下降49个基点,处于历史低位;境外投资者持续加码人民币资产,外资对境内股票投资由去年同期的净流出转为净流入,且5月以来买入力度明显加大;上海涉外收支总额达2.7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9%。
外资持续流入人民币资产
上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冲击,上海涉外经济表现活跃,在2.77万亿美元涉外收支总额中,涉外收入1.3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8%;涉外支出1.4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9%。
据吴金友介绍,上海涉外收支主要呈现三大特点:一是货物贸易收入稳步增长,显示外贸韧性持续;二是资本市场吸引力不断增强,市场信心回暖;三是企业汇率避险意识提升,外汇套保率同比提升,上半年外汇套保比率为42.2%,同比上升4.7个百分点,创历史较高水平。
就境外投资者持续增配人民币资产,吴金友分析称,一方面,外资净增持境内债券处于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外资对境内股票投资回暖,由去年同期的净流出转为今年的净流入,且5月以来外资买入境内股票有所增多。
吴金友表示,随着市场开放深化和估值优势显现,境内资本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有望继续增强。下一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将持续提升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推动区域高水平开放创新,密切监测外汇市场,确保上海跨境资金流动总体稳定。
两项金融开放政策有进展
在今年的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央行行长潘功胜宣布的八项金融开放举措中,包括临港新片区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和自由贸易账户功能优化升级两项政策。记者在发布会现场获悉,上述两项政策均取得一定进展。
在推进临港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方面,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宏观审慎管理部副主任施建东介绍,该试点首创以离岸贸易专营公司为载体,依托自由贸易账户“电子围网”功能,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显著提升离岸贸易跨境结算效率。
施建东表示,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已联合发布试点通知及指引,并开发专项监测模块防控风险。截至7月18日,试点公司共完成离岸贸易业务22笔,跨境收支合计6.48亿元。
在优化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方面,据施建东介绍,此次升级旨在现行自贸账户体系基础上,构建“较高准入门槛、二线审慎可调控的有限渗透、一线自由收付”的资金管理架构,以承载更多改革创新任务。
施建东表示,下一步将推进条件成熟的银行和企业开展离岸贸易试点,扩大政策受益面,并积极探索数字人民币在离岸贸易结算中的应用。同时,将根据公开征求意见情况,修订完善《上海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升级实施办法》,报总行同意后正式发布。
普惠型小微贷款利率走低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货币信贷调研部副主任周鹏介绍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成效:
一是信贷量增面扩。在央行资金的撬动下,上半年辖内普惠小微贷款新增952.9亿元,民营经济贷款新增1136.2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精准发力,支持辖内再贷款名单企业科技创新贷款增加54亿元,助力758家科技型企业获得首贷;技术改造贷款增加231亿元,支持上海市75个技改和设备更新项目落地。
二是融资成本显著下降。二季度政策利率下调后,辖内贷款利率持续回落。6月,全市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74%,同比下降49个基点,处于历史低位。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3%,同比下降56个基点;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3.22%,同比下降67个基点。
三是更好支持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联合上海证监局推动金融机构审批通过股票回购增持贷款项目超130个,其中民营上市公司项目占比近八成,并支持民营企业成功发行上海首单民企科技创新债券。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表示,下阶段将按照总行统一部署,继续落实好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基础上,突出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促进上海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
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具有较稳定和可持续的增长空间。
加大财政投入,努力做到“投资于人”是重要路径。
5月份企业、个人等非银行部门跨境资金净流入330亿美元。
系列短视频通过专访总部位于上海的跨国企业相关负责人,从企业和经营者的切身感受出发,讲述上海总部经济的优势和特点,展示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和跨国企业在中国的良好发展态势。
4月外资净增持境内债券109亿美元,处于较高水平。4月下旬外资投资境内股票转为净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