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两大里程碑事件使得稳定币行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当地时间6月17日,美国参议院通过《指导和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下称《GENIUS法案》),标志稳定币立法正式进入众议院流程。5月21日,中国香港立法会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下称《稳定币条例》),该法案将于今年8月1日正式实施。
为相关产业乃至全球金融体系带来新的生机
从相关条款来看,两法案均明确了稳定币定位,规范了稳定币活动。一是要求稳定币发行1︰1绑定储备资产,且储备资产严格限制为法币或其他规定的低风险、高流动性资产。二是禁止稳定币付息,这一条例更加明确了稳定币的支付属性,使其不再与传统投资产品混为一谈。三是加强发行主体法律约束。稳定币发行主体准入条件变得更加严格,尤其是《稳定币条例》明确只有获得牌照的机构才能在中国香港境内开展稳定币业务。同时,两法案均要求发行方定期披露储备资产报告等重要信息,接受独立审计,严格遵守反洗钱法规,保障用户赎回权,从而有效提高市场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可以说,两法案赋予了稳定币合法席位,消除了稳定币的政策不确定性,进一步促进了稳定币的发展。而稳定币的快速发展又将为支付行业、数字资产行业乃至全球金融体系带来新的生机。
一方面,稳定币有利于全球支付体系降本增效。从支付角度来看,比特币等传统加密货币币值并不稳定,投资属性远高于其货币属性,并且处于监管的灰色领域,交易认可度欠佳。而传统法币的代理行支付模式则存在成本高、流程慢、覆盖面有限、透明度低等缺陷,难以满足当下多元化交易需求。反观合规稳定币,它介于二者之间,既有去中心化数字货币的私密性、便利性特性,又有法币的合法、币值稳定特性,是各类交易特别是跨境交易、加密货币交易的理想支付工具,能显著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结算效率。根据花旗银行、Insights4vc最新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稳定币供应量有望达到3.7万亿美元,市值规模有望从数千亿美元增长至数万亿美元,稳定币将在跨境支付、企业结算、数字资产交易等领域占据核心地位,进而引发支付体系重大变革。
另一方面,稳定币有利于数字资产领域的创新发展。合规稳定币本质上是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连接,其大范围流转将使得更多传统资本通过稳定币流入Web3世界中,更多现实资产借助稳定币实现数字化转换,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也将被提上日程。而RWA的发展将使得全球投资者能够更好地参与优质资产投资,进而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数字资产领域,最终形成数字金融生态的良性循环,推动全社会数字化进程。根据RWA.xyz数据,截至7月15日,RWA市场规模高达2681.6亿美元,其中90%以上来自稳定币。DefiLlama数据也显示,在稳定币等虚拟货币的带动下,近年来RWA领域总锁定价值(TVL)呈显著上升趋势,截至7月16日,该指标已创下129.27亿美元的新高,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到16万亿美元。
稳定币快速发展暗藏隐患
然而,稳定币的快速发展并非百利而无一害,大好形势的背后实则暗藏隐患。
第一,稳定币背后的流动性风险令人担忧。合规稳定币本身具备吸纳市场资金并承诺刚性兑付的属性,但同时又并没有像传统银行业那样成熟的流动性监管体系或存款保障制度。因此,合规稳定币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储备资产的稳定性。一旦储备资产质量下滑或储备机制出现问题,稳定币很可能面临因市场信心不足而导致的大规模赎回危机,而这种恐慌性挤兑又将进一步冲击稳定币价格,引发更严重的流动性危机。同时,鉴于稳定币与债券等储备资产的绑定关系,当用户大量赎回稳定币时,发行方将不得不抛售债券换取流动性,这可能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市场波动加剧,进一步动摇投资者信心,造成更大规模的挤兑风波。
第二,稳定币背后的技术风险始终存在。稳定币是区块链技术的产物,而区块链技术本身就存在多重技术痛点。历史上,跨链DeFi(去中心化金融)平台Poly Network就曾因网络攻击,在短短34分钟内被盗走价值逾6.1亿美元的虚拟资产;Solana链也曾因交易量飙升而陷入拥堵,系统陷入瘫痪长达17小时;而智能合约漏洞还曾使得DeFi平台Warren错误分配约9300万美元的稳定币资产。香港金管局在稳定币发行人“沙盒计划”中,要求参与机构必须严格测试分布式账本技术和网络安全措施,正是出于对此类技术风险的担忧。未来随着稳定币应用场景的持续扩展,其技术风险管理的复杂性也将显著提升。
第三,稳定币或导致监管成本大幅攀升。一方面,当前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稳定币风险认知、制度制定和发展战略上存在分歧,全球稳定币监管框架尚未统一,这为不法分子实施监管套利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稳定币支付能力较强、交易具有匿名性,容易被用于洗钱、资本外逃等非法资金流通活动中,相关合规挑战不容忽视。未来随着稳定币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如何在保持其去中心化优势的同时满足日益严格的合规要求,将成为一大难题。
第四,稳定币或威胁传统银行业主导地位。稳定币的大规模使用意味着发行方需要将更多美元存入隔离托管账户,致使银行流失大量商业存款。同时,合规稳定币可能使支付体系逐渐脱离传统银行业,进而导致银行交易性存款流失、跨境支付手续费减少。而随着数字金融领域的繁荣发展,用户还可能将部分银行的活期存款配置到收益更高的DeFi平台。种种不利因素叠加下,传统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将面临资金池萎缩、生存空间减小、信贷供给能力下降的危机。一旦银行业发生动荡,信贷融资环境也将随之收紧,这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纵使前路风险重重,发展稳定币对我国而言仍势在必行。从外部大环境来看,当下,数字技术不断进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交易场景日渐丰富,交易需求更加多元。而传统支付体系仍存在低效、易受地缘政治影响等问题,已越来越难适应新的场景、满足新的需求,去中心化货币支付的浪潮已势不可挡。与其过度担忧稳定币风险、一味遏制稳定币发展,不如顺势而为,尽早布局相关领域,提前开展系统性研究,抢占先发优势,在越发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从国家战略视角来看,近年来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所放缓,人民币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份额从2022年初的2.8%降至2024年底的2.2%。而近期美国《GENIUS法案》的推出将本就具有先发优势的美元稳定币进一步推向高潮,再次巩固了美元的霸权地位,这无疑增加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难度。重重阻碍下,我国有必要探索破局之道,抓住机遇,循序渐进推进人民币稳定币,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新的道路、寻找新的可能。
放眼未来,要想更好地发展稳定币、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更好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我国应聚焦三大发力点。第一,我国要继续以香港为试点,积极探索稳定币发展路径。通过香港多币种稳定币,吸引更多全球合规项目,抢占稳定币先发优势,为人民币国际化铺路搭桥。第二,我国要筑牢风险防控体系,尽快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框架。加强对涉及人民币的境内外稳定币的监管,合理管控稳定币在境内的流通使用,在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同时,有效避免稳定币无序扩张,引导稳定币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我国要深化结构性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要想更好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本质上还需要恢复全球对我国增长的信心;要想更好地迎接稳定币等新鲜事物,强大的经济金融体系必不可少;要想在风起云涌的数字化时代站稳脚跟,高质量发展才是硬道理。正因如此,我国更要加快结构性改革的步伐,不断挖掘经济增长潜力,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从真正意义上为人民币国际化筑基、为金融体系赋能、为数字时代立锚。
(谭小芬系北航经管学院教授,赵若潼系北航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
人民币稳定币推进路径仍存分歧。
警惕新型金融诈骗。
7月PMI数据将公布;香港《稳定币条例》将生效;美联储、日本央行将公布利率决议;苹果、微软等科技巨头将披露财报。
对稳定币实施金融监管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追踪资金的所有权及其流向。
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以来,推出多项举措支持加密货币。美国近期快马加鞭推动《天才法案》的相关立法进程,背后有何盘算,又将对美国和全球市场产生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