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国际计算生物学创新大赛以创新赛事为引擎,构筑全球人才磁极,依托前沿技术纽带吸引国内外创新型人才聚焦申城。通过赛事窗口抢抓上海计算生物学创新发展新机遇,加速技术转化、打造创新生态,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新动能。
构建全球人才“强磁场”
本次大赛通过HCAR1靶点等前沿赛题精准吸引全球计算生物学、AI药物设计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报名者来自海内外各界,广泛覆盖了23个省级行政区及创新城市,如北京、深圳、杭州、武汉等。参赛者经资格审核后组建了上百支跨文化参赛团队,成员背景多元,涵盖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纽约大学等国内外顶尖高校,之江实验室、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以及恒瑞医药等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占比超60%,企业技术骨干云集,形成产学研人才的“同台竞技”效应。
参赛者专业不仅涵盖生物科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药学、化学等传统优势学科,更汇聚了计算生物学、生物与医药、生物信息与人工智能、AI Protein Engineering等交叉前沿学科领域的国际人才。跨学科融合与多元化的背景有效促进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营造了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这种汇聚全球智慧与前沿学科优势的协同态势,正是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所需的人才与智力融合环境。
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一位参赛选手表示,“比赛赛题所选择的药物靶点很新,通过这场比赛可以检验自研AI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积累经验。”他表示,如果有幸获奖并获得上海当地的支持,会考虑在上海发展。
加速技术转化、打造创新生态
通过“计算建模+湿实验验证”全流程赛制,有效破解了学术界“纸面创新”与产业界“落地鸿沟”的矛盾。赛事平台通过泰坦科技提供的化合物库、近岸蛋白的抗体制备服务,将算法开发与实验验证深度耦合。华东师范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等承办单位提供基础研究支撑,恒瑞医药等企业注入产业需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搭建转化桥梁。这种生态协同效应,使赛事成果能快速对接上海市生物医药功能型平台,形成“赛题来源于产业-成果反哺于产业“的良性循环。
本次大赛的获奖项目可优先获得上海市相关科技计划支持,丰富“以赛代评”组织实施模式。通过主办相关会议、媒体宣传等方式,将做好优胜产品推介、市场验证和应用场景落地示范,获奖企业可优先参与应用场景的算法标准编制、研究咨询报告发布。此外,获奖项目可优先对接国内领先的证券、基金等资源,推动优秀项目投资转化落地,并且支持比赛结果与相关分析发表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
“这次赛事对吸引青年研究人员参与药物研发有积极作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研究涉及药物的早期研发,特别是计算机药物设计和AI开发和应用。本次赛事的方向切合高校的研究状况和需求。我分别带领两个团队参与赛事,采用创新的数学模型和从生物大数据中发现信息,针对HCAR1设计抗体和小分子药物。这个过程可以提升青年研究人员研究能力,扩展思维开展药物研发。”一位参赛者告诉记者。
随着赛事品牌效应的持续释放,上海正通过这种“以赛为媒”的创新策源模式,逐步构建起计算生物学领域的全球人才高地、技术高地和生态高地。同时,大赛向世界展示了上海在计算生物学领域的开放姿态和创新活力,有效提升了上海在全球科研人才版图中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将为上海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提供持续动力。
医学的未来在于人工智能与生物学的交汇。让AI理解生物学的语言,并用生物学语言进行描述,这是英伟达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市场发育和声誉机制形成过程。
目前合成生物学行业多数的产品仍集中在实验室阶段,如何产业化仍有挑战。
陆家嘴论坛也见证着上海向着更高能级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