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由第一财经、东浩兰生会展集团和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联合主办的2025WAIC“人工智能精英夜话”活动在东浩兰生上海世博展览馆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重构价值、激发产业新动能”为主题,汇聚了150名特邀嘉宾,包括政府领导、行业精英及学术专家,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在产业应用中的创新与机遇。活动获得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的学术支持,并特别鸣谢中英人工智能协会和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大数据中心。
这场汇聚交信北斗(海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成、李未可科技创始人、CEO茹忆、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沈灏和汇正财经首席策略师杨首骏的对话,揭示了AI商业化浪潮中的投资逻辑与风险平衡之道。
杨首骏从投资视角出发,剖析了AI产业的发展逻辑与投资要点,为理解AI时代的产业变革提供了独特注解:AI的价值创造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生态问题——既需要应用端的创新实践,也需要资本端的敏锐洞察,在不确定性中共同推动产业向前。
应用落地:从技术到价值的关键一跃
对话伊始,主持人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大数据中心主任徐云程就抛出了核心命题:在AI技术加速渗透的当下,如何让技术真正落地并创造商业价值?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这个答案很容易从同期展览中有所感知。800余家参展企业中市外及国际企业占比超50%,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3000余项前沿展品集中亮相,涵盖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产品、60余款智能机器人以及100余款“全球首发”“中国首秀”的重磅新品,规模创历届之最。
嘉宾们则以自己“现身说法”。交信北斗(海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成以交通行业为例,分享了AI与北斗技术结合的实践经验。“交通是传统行业,我们未来关心的是新能源的供给怎么和现在交通运输行业的运力、运输需求匹配,我们认为这未来在AI和大数据方面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顾成表示,企业聚焦利用AI技术和北斗时空大数据解决道路运输安全问题,这一痛点同时满足政府监管、企业运营和保险风控需求,形成了闭环的商业价值。
李未可科技创始人、CEO茹忆则聚焦消费端,讲述了AI眼镜的创新路径。“好的产品经理要做减法,我们将眼镜重量控制在40克以内,使其能成为可佩戴一天的智能助手。”他强调,AI技术与硬件的结合需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在交互场景中挖掘价值。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沈灏则指出,医疗健康领域已成为AI深度渗透的代表性行业。“通过多模态模型整合影像、血检等数据,可在胰腺癌等疾病的早期筛查中发挥关键作用,大幅提升治疗效果。”他认为,AI与医疗的结合不仅改变了诊疗模式,更重构了健康管理的全链条。
但当技术突破转向规模落地,还面临着三大矛盾:技术迭代速度与商业回报周期的失衡、资本狂热与盈利模式的错配、场景碎片化与生态协同的冲突。投资者如何辨别真需求与伪风口?
在听完应用端的实践分享后,杨首骏从投资角度解析了AI领域的价值判断标准。他指出,科技行业的投资逻辑与传统行业存在显著差异,需跳出成本、规模等传统护城河维度。
“科技行业的护城河首先在于网络效应,其爆发力远超传统品牌推广。”杨首骏以机器人领域为例,说明同一产品可能因网络效应迅速占据市场,形成竞争优势。他同时强调,用户黏性是维持优势的关键,“当一款产品爆发后,能否让用户跟随产品迭代持续选择,决定了企业的长期价值。”
对于AI行业的投资风险,杨首骏坦言存在不确定性。“科技企业自身往往也难以预判爆发临界点,如同Open AI关闭开源时,行业才意识到变革将至。”但他同时表示,尽管存在风险,AI仍是必须布局的赛道,“投资者需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的趋势,比如应用场景的真实需求、技术迭代的可持续性。”
价值创造:替代与协同的平衡之道
圆桌对话的第二环节聚焦了AI价值创造的本质,核心议题之一便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是替代还是辅助?
沈灏认为,AI的核心价值在于增强而非替代人类能力。“在医疗领域,AI可帮助低年资医生快速掌握高年资医生的技能,让偏远地区的全科医生具备专科诊疗能力,这是一种能力的延伸而非替代。”
作为《2025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图谱》项目的发起方之一,沈灏解释了构建这一图谱的核心价值。他表示,图谱将在政府、产业和公众三个层面发挥作用。
“对政府而言,图谱可清晰呈现AI与各产业的结合点,为战略布局提供依据;对企业来说,它是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对接平台,帮助找到可落地的应用场景;对公众而言,图谱能让AI技术变得可知可感,激发更多领域的创新思考。”沈灏强调,图谱的价值不仅在于梳理现有成果,更在于推动产业协同,“让技术方知道哪里有需求,让需求方知道技术能解决什么问题,这是价值创造的关键一步。”
茹忆则从生产力角度提出不同观点:“生成式AI本质上是生产力工具,未来会替代大部分标准化的生产环节,但这将释放人类创造力,转向更高价值的工作。”
顾成以交通行业的变革为例补充道:“AI确实会替代部分传统岗位,如物联网技术替代了抄表员,但同时会催生新的需求,比如精神娱乐、高端服务等领域的机会。”
关于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核心能力,杨首骏认为,情感连接与创造力是不可替代的。“AI可模拟专业技能,但人类的情感表达是无法量化和复制的。”
在圆桌对话中,四位嘉宾从不同维度勾勒出AI价值创造的真实图景。投资AI不是赌赛道,而是寻找能够把技术势能转化为经济动能的转换器。正如主持人徐云程总结所言:“我们何其有幸,在见证一个新的时代到来,而且这个时代才刚开始。我们有机会能够在前排见证、参与,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责任。”
AI的价值既存在于技术突破中,也隐藏在场景落地里,更需要产业、资本、研究的协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