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证券的最小有效报价单位即将迎来下调,最高下调幅度达到60%。
香港交易所宣布,自8月4日起将分阶段调整证券市场最小价格变动单位,首阶段调整涉及10至50港元区间的股票及相关产品。
根据新规,10至20港元证券的最低上落价位将从0.02港元下调至0.01港元,20至50港元证券则从0.05港元降至0.02港元,调整幅度分别达50%和60%。
这是港交所继2023年成立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后,推出的又一重要举措,旨在通过缩小价差提升市场流动性和交易效率。港交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港股日均成交额达240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8%。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调整将使订单更易在预期价格内成交,并让交易价格更贴近股票实际价值,有望进一步增强市场流动性。同时,让高频交易的冲击成本降低,未来市场或迎来更多量化资金。
不过,也有市场参与者担忧,新规实施后依赖微小价差套利的“爬格仔”投资者,可能因利润空间压缩而被迫离场,从而不利于市场流动性。
10~50港元证券最高下调六成
根据港交所披露,从8月4日起,买卖证券的最小价格变动单位实行第一阶段调整生效。其中,10~20港元区间和20~50港元区间的证券,买卖最低上落价位分别从0.02港元调整为0.01港元、0.05港元调整为0.02港元。同时,这一规定也适用于股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股本权证等。
所谓最低上落价位,是指交易所买卖证券的最小价格变动单位。业内人士向记者举例,假设一只港股最新股价为40.05港元,那么下单的时候买卖价格的变动过去只能上下调整0.05港元(40.10港元或40.00港元),调整后买卖价格的变动可以上下调整0.02港元,即40.07港元或40.03港元都是有效报价。
港交所此项改革酝酿已久。2024年6月,该所刊发咨询文件,建议下调香港证券市场最低上落价位;2024年12月,该所披露咨询总结。
根据披露,在第一阶段调整后,第二阶段,价格范围在0.5港元至10港元的适用证券,最低上落价位将下调50%。第二阶段调整预计将于明年推出。
这也是港股提升流动性的系列举措之一。2023年8月,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成立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以全面分析影响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因素。此后港交所陆续推出多项改善流动性举措,包括落实恶劣天气下维持市场运作的安排、决定下调最低上落价位等。
从近期港股交易情况来看,日均成交额已大幅增长。根据港交所7月29日披露,2025年上半年,港交所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240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1104亿港元增长118%,相较2022年(1249亿港元)、2023年(1050亿港元)均有显著提升,反映出港股市场流动性持续改善的趋势。
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实施此项改革或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港股流动性。
“调整最低上落价位,有望降低交易成本;使交易更有效率,令订单将更易在预期价格内成交;优化价格发现,让交易价格能更贴近股票的实际价值等。”港交所方面称。
华南一名资产管理行业人士对第一财经分析,最小变动价位的缩小,让高频交易的冲击成本降低。对于量化资金的参与将形成一定利好,为机构留下较为充足的交易空间。未来,可能会有更多量化机构的新玩家入场。
此前,港交所股份交收费用结构已经调整。业内认为,特别是最低和最高收费限额的设定,会导致较小额交易的费用不成比例地高于较大额交易。为了在不增加整体市场交易成本的情况下顺利实施下调最低上落价位,港交所已在6月30日修订股份交收费用结构,小额交易成本将大幅下降,高频交易、量化策略及中小投资者参与成本明显下滑,有助于市场整体活跃度进一步提升。
此外,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项举措也使订单匹配更容易,减少投资者为即时成交支付的溢价,从而提升市场效率。此前的咨询总结显示,大多数市场参与者支持分两阶段下调方案,认为缩小最小价格变动单位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流动性。
不过,业内亦有不同声音。
一名港股市场参与者说,当前市场存在一批以“爬格仔”方式炒作的投资者,即通过微小价差(如0.90元买入、0.905元卖出)套利。扣掉印花税后,此前有20%的利润空间。调整(最低上落价位)后基本丧失盈利可行性,这将迫使此类投资者退出市场。
该人士进一步估算,这类交易者约占市场10%的份额,其撤离可能导致港股流动性下降、市场深度减弱,最终反而损害整体市场健康。
目前,这一调整对券商机构是否具备一定难度?市场各方反应不一。
在港一家中小型券商对第一财经说,对于电子做市商而言,发送、取消、修改的订单数量增加,使其更容易受到延迟套利的影响。同时,对模型和算法产生重大影响,减少历史数据和样本期,难以进行恰当校准。
另一名在港证券机构人士认为,目前交易系统无需额外开发,便可以支持港股下调最低上落价位至小数点后3位,系统亦支持下调最低上落价位操作。总的来说,不涉及额外系统设施变动。
当天机构净买入前三的股票分别是大智慧、浩欧博、联环药业,净买入金额分别是1.51亿元、1.35亿元、1.14亿元。
当天机构净买入前三的股票分别是晶澳科技、弘元绿能、京北方,净买入金额分别是1.32亿元、1.12亿元、1.11亿元。
当天机构净买入前三的股票分别是美迪西、大东南、大智慧,净买入金额分别是1.68亿元、5183万元、4863万元。
当天机构净买入前三的股票分别是大智慧、中油资本、塞力医疗,净买入金额分别是5.42亿元、9347万元、8314万元。
当天机构净买入前三的股票分别是青岛金王、逸豪新材、杭州园林,净买入金额分别是9449万元、4888万元、407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