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海外市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50%!Figma上市首日股价暴涨,美国科技IPO市场迎来复苏

第一财经 2025-08-01 08:47:13 听新闻

作者:胡弋杰    责编:葛唯尔

此次IPO募资规模达12亿美元,估值大幅超过与Adobe终止收购协议时水平,市场普遍认为其强劲表现为美国科技IPO市场带来复苏信号。

在经历多年沉寂之后,美国IPO市场迎来重磅回归。

当地时间7月31日,设计软件公司Figma正式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开盘价较发行价翻番,凸显投资者对高增长科技股与人工智能主题的浓厚兴趣。

Figma开盘报83美元,远高于33美元的发行价,盘中一度逼近125美元,涨幅超277%,最终收盘报115.5美元,首日飙涨250%,市值攀升至676亿美元,远超2023年与Adobe解除并购协议时的200亿美元估值。Figma的强势首秀不仅展现了其资本吸引力,也被广泛视作科技IPO市场在经历长时间低迷后迎来的重要拐点。

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Figma的强势表现有望吸引更多AI相关科技公司重启上市计划,推动美国IPO市场在2025年实现转折性复苏。

科技IPO风向标

作为一家提供网站、应用和数字产品协作设计工具的平台,Figma的客户包括Netflix、Airbnb和Duolingo。早期股东包括红杉资本、Kleiner Perkins等硅谷知名风投。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迪伦·菲尔德(Dylan Field)通过B类股票继续掌控74.1%的投票权。

本次IPO中,Figma发行价33美元,高于此前已上调的发行区间30-32美元,公司及其现有股东共计出售了3690万股股票,募资金额达12亿美元。

多位市场人士认为,Figma的成功上市象征着科技股IPO市场的回暖。文艺复兴资本高级策略师马特·肯尼迪(Matt Kennedy)称,快速增长的软件公司已多年未见上市交易,Figma此番亮相受到广泛追捧,正因其切中市场对“AI+SaaS”的预期。

Figma上市之际,正值美股科技板块强劲反弹。微软、Meta等巨头近日发布强劲财报,叠加生成式人工智能投资热潮带来的乐观预期,持续推升纳指和标普500指数刷新历史高位,带动整体风险偏好升温。

PitchBook新兴技术分析师德里克·埃尔南德斯(Derek Hernandez)也表示,Figma此次IPO的意义已超出个体本身,更像是整个科技行业资本回归的象征。

今年以来,美股市场已迎来一批科技与新经济公司上市,包括数字银行 Chime、稳定币发行商 Circle、AI基础设施企业 CoreWeave,以及数字医疗平台 Hinge Health,覆盖金融科技、加密资产、人工智能与数字医疗等前沿赛道。其中多家公司募资规模超过10亿美元,成为支撑2025年IPO市场回暖的重要推动力。

尽管利率依然维持在高位、估值波动持续存在,美国IPO市场正在迎来一轮实质性复苏。根据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美股共完成59宗IPO,合计募资150.2亿美元,高于第一季度的45宗IPO和112.3亿美元募资。

在经历了2022年与2023年通胀高企与加息周期所导致的低迷期之后,美股新股发行节奏今年明显回升。根据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与Renaissance Capital数据,2025年上半年,IPO募资总额已达到262.5亿美元,远超2022年(约77亿美元)和2023年(约194亿美元)全年水平。

拥抱AI机遇

在招股说明书中,Figma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演化与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正在重塑其所处的设计软件行业。为巩固领先地位,公司正加快推进AI功能布局。Figma已推出多项AI功能,涵盖图像生成、自动布局与代码编写等模块,旨在提升设计效率、降低使用门槛。

不过,该领域的竞争亦在加剧。包括Canva、Adobe、Sketch等设计平台均在快速引入AI功能,争夺企业与自由创作者市场。Canva近期推出“Magic Studio”套件,试图在低门槛创作与企业协作之间构建护城河;Adobe亦在Firefly模型基础上拓展至Photoshop与Illustrator中,强化生态整合。

德勤美国资本市场交易主管威尔·布劳蒂格姆(Will Braeutigam)表示,具备强大人工智能能力的软件公司正成为投资者关注焦点。

红杉资本合伙人、Figma董事会成员安德鲁·里德(Andrew Reed)提到,与2022年相比,Figma如今在AI领域的能力更为扎实,已成为推动估值重估的关键所在。此前Adobe试图以200亿美元收购Figma的交易因反垄断审查搁浅,此次Figma独立上市完成“估值回归”,也被市场解读为对其业务模式和成长空间的再一次正面验证。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