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下称“通知”),就账号资质认证、账号资质信息、医疗科普信息来源、资质核验、专业医疗科普内容生产发布、网络行为等方面进行规范,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严处违法违规信息及账号。
《通知》指出,医疗科普行为是以提高公众的医学健康科学素养为目的,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生产传播预防或治疗疾病等相关知识的行为。通过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信息发布传播行为,能进一步提升“自媒体”规范开展医疗科普行为意识,支持专业医疗科普内容生产传播,并防范虚假医疗科普信息误导公众。
近两年来,医生科普在网络上盛行,但对医生的资质认证、传播内容的监管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规范。
在上个月国家卫健委召开的一场发布会上,卫健委新闻发言人胡强强表示,国家卫健委将与相关部门一起,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
他还表示,一些“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还有的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
第一财经了解到,目前包括小红书、B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都在大力推广医生科普。近期,这些平台已经加强了对医生账号资质的审核。据正在申请相关资质的一位军区医院主任医师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称,平台对账号的审核相当严格,需要院办开具同意医生开设账号的知情证明材料,并上传相关医生完整的资质证明,以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及医院的盖章。
根据最新的《通知》规定,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应划分医师(中西医)、护士、药学技术人员、医技人员、科研人员等类型,分类核查医师资格证、医师执业证、护士执业证、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证(药学)等资质证件,医疗机构出具的在职证明(具体到科室)等材料。
《通知》还强调,应严格标注医疗科普信息来源,对发布转发医疗科普信息的真实性、科学性负责。如果是引用转载专业医疗科普内容、引用医疗安全等旧闻旧事、结合医疗领域素材摆拍剧情、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合成医疗科普信息、分享传播真实健康经历的,需严格标注信息来源或生成合成内容标识。
针对一些“网红医生”直播带货的行为,《通知》明确,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网站平台应明确告知“自媒体”账号不得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的,不得在同一页面或者同时出现相关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地址、联系方式、购物链接等内容。
为规范医务人员网络科普行为,上海早在今年3月在全国率先推出《互联网健康科普禁止性行为清单》,通过划定9类禁止性规定,明确禁止误导性诊疗建议、夸大疗效宣传等行为,为医疗科普内容立规矩、树标准。
“整治医疗科普乱象的做法值得鼓励,现在很多人的科普太不专业,甚至是误导。”一位正在进行科普推广的主任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认为应该把真正跟国际接轨的、跟学术相结合的知识用科普的方式让老百姓知道。”
另一方面,近年来科普也是各大医院医生晋升职称的指标之一。一位上海大型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其所在医院晋升职称的标准包括科普成果,类型覆盖文章、专著、作品及课题,“自媒体”科普并不涵盖在内。
从“保健康人”到“保人健康”,从“大而全”到“精准细分”,从“无差别覆盖”到“药险共生”,三大范式的演进,将重塑商业健康险的产品与服务模式,推动其在创新药保障体系中的角色更加多元化与精准化。
第一财经每日早间精选热点新闻,点击「听新闻」,一键收听。
一些客户希望找“网红医生”代言产品,但是医生被明确禁止产品代言,所以客户就通过各种变相的科普活动形式,试图与医生进行合作。
多位三甲医院临床医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医院里科研做得好、又会看病的医生凤毛麟角。近年来,一些医院已经开始将科普作为考核指标,为基层医生提供晋升通道,以打破“唯论文论”的困境。
墨迹天气tv版、医家等15款App存在未逐一列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SDK,未准确列出SDK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