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8月,施旺执掌赛诺菲中国已三年。三年前的2022年8月,施旺出任这家总部位于法国的跨国药企的大中华区总裁。这是赛诺菲在华40年首次任命一位本地总裁。
中国是赛诺菲在美国之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场。施旺履新以来,这个市场正在快速嬗变:2023年,中国创新药上市申请量逾130件,是2017年的6倍;新药研发管线的全球占比升至28%,10年翻了10倍;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量升至105个,交易金额超过400亿美元,是4年前的10倍。同样在2023年,全球新药选择在中国首发上市的占比增至29%,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首发上市国家。
伴随着医药市场的跃进,中国医改政策也在顺势调整:自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起,历来以医疗牵引的三医联动(医疗、医药、医保)的医改列车,改装了“医保”车头,开出了震撼的“高铁速度”。此轮改革两大政策工具,一是仿制药集采,二是创新药国谈,目标在于“腾笼换鸟”——通过集采省下来的资金,全力支持对创新药的支付。
施旺执掌赛诺菲中国三年,持续引进新产品、开拓创新合作的力度不断加大。8月1日,赛诺菲宣布和维亚臻签署资产购买协议,获得其在研同类首创RNA干扰(RNAi)治疗候选药物普乐司兰钠注射液(Plozasiran)的大中华区权利,这也是继去年12月收购箕星旗下在研新一代选择性小分子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Aficamten在大中华区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益后,赛诺菲一年之内在心血管代谢领域的第二次主动出击。
频繁收购的背后,是赛诺菲对于医药市场巨变下,中国经济与社会图景的精准判断——14亿人口的中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心血管疾病等慢病、肿瘤是伴随老年化必然凸显的疾病谱。赛诺菲中国的产品与市场策略大道至简,就是紧随中国疾病谱,满足中国患者需求。
同样因为老年化,中国基本医保基金筹资将持续吃紧,意味着对医药卫生服务的支付总额必须严控,支付结构必须优化。对赛诺菲这样的一线跨国药企来说,勉力维系既有市场绝非出路,持续创新、真正创新才是“中国战略”的根基。
近年来的医保政策深刻改变了中国医药市场,然而也必须看到更为广阔的医药产业的愿景。这个产业代表着融入全球的中国式创新力量,意味着长周期内巨大的经济增量。
近日,施旺在赛诺菲上海办公室接受了健闻咨询的专访。他的语速很快,思绪亦快。言谈之间,他对赛诺菲中国的故事表述,一直交织于他对中国及全球医药市场的愿景之中。基调,是显见的乐观与信心。
-------分割线------
访谈从当前中国医药市场最大的热词开始,这个词当然就是“创新”。
“创新”,也是施旺在短短45分钟的访谈中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在他的信息量相当密集的表达中,创新这个高频词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接近于某种获得过长年验证的信仰。施旺对于中国医药市场创新的看法,或许代表了在华跨国药企的某种共识。
健闻咨询:在跨国药企眼中,中国医药市场的创新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施旺:2022年底,我去法国总部做了一次汇报沟通。这次沟通产生了一个成果:赛诺菲中国可以自主决策、独立购买研发管线(pipeline,处于研发之中、具有商业化潜力的药品)。在赛诺菲,管线购买(license-in)权一直隶属于总部,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市场有权这么做。取得这一突破是基于三点事实:一,中国市场规模足够巨大;二,中国人口的疾病谱有相当的特殊性;三,中国医药产业有足够的创新能力。
2024年起,赛诺菲将全球划分为四个市场:美国市场、中国市场、核心市场和国际市场(也即前三个市场之外的其余市场)。将中国划为全球四大市场之一,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我举上面这两个例子,足以说明中国医药市场的创新程度,以及中国市场对于赛诺菲有多么重要。
健闻咨询:赛诺菲中国获得了独立购买管线的权利,这确实是一项非常重大的授权。这几年来中国如何使用这项权利?这种权利也伴随着高风险:一旦管线选择错误,将造成巨大的财务损失,并且错失时机。
施旺:创新肯定有风险,但不这样做我们就没有未来。然而我们也并非在中国市场一味地冒险,对中国管线的选择也有非常简单的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已经明确了中国未来的疾病挑战,标示了需要长期、重点防治的疾病谱。赛诺菲中国的产品和管线决策,需要跟着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这样我们在方向上不会出错。赛诺菲当前和未来的创新重点,就是四大慢病的防治(心血管、代谢、呼吸、肿瘤)以及免疫、移植、罕见病等领域,这些都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紧密贴合。
在管线资产的适配度上,以前我们是为中国市场,向总部申请将适配中国需求的管线引入中国。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自主决策,直接在中国本地购买管线,不但面向中国市场,也面向全球市场。因为我们的合作方会和我们说,这个产品很有潜力,希望你们帮我们代理全球市场的商业化。
在管线的成熟度上,以前我们往往买研发到后期的资产,这样风险相对较小,但价格也高很多。现在我们对中国市场创新能力的信心不断加大,我们也敢于买早中期的管线资产。我不能完全透露赛诺菲中国目前购买管线的情况,但我可以说,我们购买管线的目标和力度、我们的交易数量,要比公开披露的还要进取。
健闻咨询:创新不但有风险,回报也要等未来。现在药企都觉得当下的日子过得紧,一方面是医保资金吃紧及医保控费,一方面是医药市场价格战内卷。赛诺菲如何平衡当下和未来?
施旺:我们肯定要重视现有的产品线,赛诺菲将多款原研药参与集采,就是为了当前的市场。医保资金吃紧是一个严峻的现实,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模式。行业传统的商业模式将大多数的资源投入市场营销,市场费用甚至高于研发费用,这一模式早已不可维系。
创新的回报确定要等待未来。但一个好消息是,创新也在不断加速。以前开发一款新药到获取回报,需要十年时间。现在随着AI在研发上的应用,从决策到回报,可能只有五年,甚至三年。这就是今天的格局——机遇永远与创新站在一起。
-------分割线------
国谈与集采,是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新一轮医改的两大抓手。大多数跨国药企均采取“重国谈”而“避集采”的姿态。而赛诺菲中国同时拥抱二者,令人印象深刻。这一与众不同的选择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站在产业的高度,以国谈、集采为标志的医保政策只是中国医药产业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赛诺菲又如何看待中国医药产业政策的演进?
健闻咨询:赛诺菲2019年即以波立维(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一款抗血小板药)参与第一批集采,2021年又以来优时(一款胰岛素注射液)参与第六批集采(胰岛素专项)。这是两款全球公认的原研药,以如此大的降幅进入中国集采用药,公司是如何考虑的?
施旺:我们并非不加选择地盲目跟进集采,赛诺菲参与的每一项集采都是单独决策,但其背后都有一致的逻辑:参与品种必须针对中国排名靠前的疾病类别,有着巨大、持续的患者需求。10年前,心血管支架手术一年只有100万例,现在已经达到180万例,很快会超过200万例,所以氯吡格雷的需求巨大。另一方面,中国糖尿病患者达到1.4亿,其中有相当比例需要注射胰岛素,同样是巨大、持续的需求。
自2019年参与集采以来,赛诺菲集采品种的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平稳——虽然价格下来了,但销量上去了。这符合我们当初参与集采的预期,也符合我们对于中国仿制药市场的预期。原研药的“专利悬崖”是全世界的普遍规律,中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未曾经历专利悬崖,仿制药价格一直长期维持在原研药价格的70%。近年来,通过集采形成的“集采悬崖”,事实上发挥了与专利悬崖同样的效应,这是必然的,也是所有企业必须接受的现实。集采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对赛诺菲而言,从中长期的发展来看,最重要的还是产品创新。
健闻咨询:国谈正是针对创新药的纳保机制,赛诺菲如何看待国谈?
施旺:国谈使得创新药在中国市场有了合理的支付价格,这是正确的方向。政府不断聆听社会各界的意见,对国谈政策作出持续调整优化,我们产业界对此也非常欣喜。
国谈影响的不仅是药价,它更关乎整个医药产业的长期发展。可以将国谈政策视为整体医药产业政策一个组成部分。医药产业政策需要多个部委的协调合作。尤其是,医疗和医药产业原本就是个极其复杂的领域,时至今日,又与新涌现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因素交织在一起,于是就更显复杂,所以必须有相应的产业政策相伴。中国的产业创新能力发展至今,已经处于相当的高位,为了与蓬勃的创新能力相匹配,产业政策必须跟上,不但要跟上,还要成为引导与塑型的力量。
健闻咨询:你提到了整个医药产业政策的协调制定,今年行业政策的一个新亮点就是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你怎么看商保的潜力?
施旺:我认为中长期非常乐观。我的判断依据其实很简单:中国目前医药费用总支出中,基本医保约占45%,自费约占45-50%,商保支付仅占5-7%。这个支出比例,近年来一直没有大的变化,但市场对于商保的需求是巨大的。
然而另一方面,市场缺乏合适的产品——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被拒保。缺乏合适的产品的背后,又是因为企业缺乏开发产品的积极性。这两年,我们看到不断有政策出台鼓励商保的发展,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我觉得市场从来不缺乏聪明人,只要政策协调到位,数据明确,流程清晰,一定会有商保公司开发出好的产品。我在香港工作过两三年,它只有700万人口,却有非常多的商保产品,市民购买商保的需求也非常旺盛。我认为这是大势所趋。
健闻咨询:未来几年商业健康险会达到怎样的增速?
施旺:未来5年,商保在医药总费用中的支出比例,有可能会倍增,也就是从目前的5-7%的占比增长到10%以上。说到底,对于多元支付的巨大需求摆在这里,政策一旦到位,规则一旦明朗,市场供给的潜力会相当强劲。
健闻咨询:怎么评价最新出台的《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施旺:政策释放了相当明确的信号:国家支持的是真正的创新药,是在全球范围内first-in-class的创新药。中国的科技能力和产业创新环境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无需再陷入内卷式的模仿创新或低纬度的创新。
-------分割线------
如果今天的创新周期已经从十年缩短到五年,那么五年后的中国医药市场将是怎样的格局?创新说到底是一种动力,医药市场的创新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实现什么样的价值?
健闻咨询:五年后的中国医药市场会是怎样?
施旺:我们先来看今天的中国医药市场:中国已经建成了一流的创新生态环境。首先,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具有中国式的创新速度,这个速度至少比其它市场快一倍。第二,中国创新药的研发成本只有其它创新市场的一半,所以跨国药企越来越多地在中国购买管线;第三,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商业化、数字化的创新体系,它们与药品的研发能力相结合,又能迸发出更大的创新潜力。
速度、成本的优势,加上体系的合力,未来五年内,大概率全球超过30%的创新药管线会来自中国。与此同时,作为全球最大的创新药市场,美国市场也在发生变化。美国以往一直支撑着全球创新药的最高定价,但随着其国内政策的变化,高昂的药价也可能难以为继。此消彼长,中国市场的权重将越来越大,给予真正的创新产品的回报会越来越大。
健闻咨询:刚刚讲的是对医药产业的预测,这是供方的角度。从需方角度出发,五年后,中国患者的境遇将会得到哪些提升?
施旺:今天,整个医药行业与医生、患者之间的互动还是建立在传统模式之上。作为药企,我们向医院、医生介绍和提供产品,再由医院、医生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这种模式下,许多药企过于关注自身的产品(Product-Driven),过于关注自身的研发和商业化流程(Process-Driven),因为大家主要面向医院和医生,并不直接面对患者。
医药行业需要用更扁平化、更直接、更高效的方式,取代传统的互动模式。企业的一切决策,最终的依据应该是患者需求,你把患者的问题解决了,业务就会来的。上面我们说过,赛诺菲的产品和管线布局紧贴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就是因为这个规划清晰地表明了中国患者的需求。
患者除了需要治病救命的药品,还需要良好的医疗服务。比如,一位小城镇的居民不幸得了重病,肯定倾向于去大城市的大医院就诊。在这里他可以获得准确的诊断,可以得到医生的处方。但当他回到小城镇,却发现这里的医院开不出大城市的大医院的处方药。怎么办?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的合力,它涉及各地各级医院诊疗能力的问题,涉及医保支付的问题,也涉及患者的经济能力和社会的支持能力。作为药企,我们对此不能置身事外,我们研发、生产出了对症的好药,但这些好药还差那么一点距离到达不了患者手里。所以我们必须要和各方一起努力,构建一套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最终为患者带来价值。只有实现了患者的价值,才能实现企业的商业价值。
健闻咨询:再问一个关于AI的问题,五年后的医药AI会发展成什么样?
施旺:在药物研发领域,我们购买的管线有不少都是AI参与研发的,只不过我们对外宣布时,不会特别强调哪个项目是人工开发的,哪个项目是AI开发的。在智能化、精益生产方面,AI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在商业决策上,赛诺菲已经使用AI来参与决策了。以中国目前的创新能力,我相信有一天中国AI应用会走在全世界的前面。
健闻咨询:最后一个问题,你上任以来,和总部沟通最多的话题是什么?
施旺:我一直和总部说的,都是最简单的、最明显的事实:中国的人口规模摆在这里,中国的经济总量摆在这里,中国的创新能力也摆在这里。所以赛诺菲应该看重中国的长期潜力,必须全力融入中国日新月异的创新生态系统。具体到产品和管线的决策,我的沟通也很简单:中国的疾病谱都已经写在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里面了。
健闻咨询:这些依据既简单又有力,总部当然信任你。
施旺:他们信任我,其实是因为他们相信中国团队和市场。
从目前看,赛诺菲正在通过“买买买”的方式快速填补心血管产品管线。
赛诺菲方面表示,部分关键物料从国外进口,考虑到汇率及生产成本等诸多因素,公司不对流感疫苗产品的价格做出调整。
赛诺菲四价流感疫苗恢复在华销售
阿伐替尼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唯一获批用于治疗晚期和惰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的药物。赛诺菲的这项收购也是今年至今为止欧洲药企最大规模的一笔医疗健康收购交易。
RSV疫苗上市时,曾被视为有望成为疫苗大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