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作为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民营企业正面对双重挑战与使命:一方面,在“内卷”加剧的竞争环境中带领企业突围,持续创造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企业家也被赋予新的责任,积极参与“金融普惠”等社会议题,为企业家精神注入崭新内涵。
中国经济已逐步告别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迈向以质量与效益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金融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担任关键角色。随着金融高水平开放稳步推进,国家政策导向正从单一追求“效率优先”,转向更加注重“均衡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不仅要“做大蛋糕、做好蛋糕”,更应致力于促进发展成果的共享,回应政策对提升社会包容性与公平性的引导。企业需重新审视经营理念,创新服务模式,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增长方式,让更多低收入及中等收入家庭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并为投资者创造可持续的长远回报。
顺应政策导向转型升级
全国工商联数据显示,民营企业贡献了超过60%的国内生产总值、50%的税收和80%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国家主席习近平于今年2月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中指出:“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此外,国务院于去年发布的新“国九条”亦再次强调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的重要性,并提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为民企参与普惠金融建设指明了方向。
民营企业积极投身普惠金融,不仅顺应政策导向,更是自身转型升级、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契机。今天的资本市场中,ESG实践标杆、科技独角兽等新形态民企迅速崛起,成为推动创新与普惠并行的关键力量。
近年来,中国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为普惠金融落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从华为到比亚迪,从蚂蚁集团到微众银行,民企在金融普惠领域的探索早已展现出可观成果,例如微众银行构建的“供应链金融区块链平台”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蚂蚁集团的“相互宝”通过低门槛健康保障服务,让数亿人群享有基本医疗保障;腾讯发起的“为村”计划,更以数字技术提升农村社区的教育、医疗与公共服务水平。这些例证充分展示出民企在创新驱动下,如何兼顾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实现双赢局面。
当然,发展普惠金融并非坦途,其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而民企在资金成本与流动性方面的资源相对有限,加上部分中小微企业与个体户缺乏完善信用纪录,贷款风险偏高,使得坏账率成为实务挑战。
要破解上述瓶颈,必须政策扶持与行业协作并进。政府可透过税收减免、补贴、融资便利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2023年人民银行推出的4000亿元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实质支持。
此外,民企亦需强化自身风控能力,善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高效的信用风险评估系统。在区域层面,香港作为大湾区的国际金融中心与资讯枢纽,具备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和成熟的专业服务,可发挥“超级联系人”优势,促进内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建议鼓励跨行业合作,由香港领衔或与内地机构联合,由商会或行业组织牵头成立“大湾区普惠金融联盟”,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协同与制度对话,共同提升普惠金融的资金使用效率与服务渗透率,为区内中小微企业和基层群体带来更广泛的金融支持。
民营企业家引领经济蜕变
适逢今年为“安永企业家奖”落地20周年,我们特别回顾过去20年来企业家精神的演进与升华。作为致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平台,该奖项见证中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由弱转强的奋斗历程,也表彰了无数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杰出企业家。他们的故事,是中国经济由“追赶者”蜕变为“引领者”的最佳注脚。
在我看来,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不仅体现在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资源整合能力,更在于愿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回应时代所需。普惠金融的推进,正需要这份创新与担当。唯有更多民企把普惠金融纳入核心战略,积极助力实现更加包容、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目标,才能真正让中国式现代化蓝图落地生根。
民企在普惠金融路上的探索虽然道阻且长,但我深信,只要方向明确、步伐坚定,这条路定会愈走愈宽,最终走出一条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新道路。
原文于香港《信报财经新闻》刊登,内容略有修改。
本文是为提供一般信息的用途所撰写,并非旨在成为可依赖的会计、税务、法律或其他专业意见。请向您的顾问获取具体意见。
地方性法规将贯彻上位法精神,并力图发挥地方立法的补充、细化和创新功能
今年2月份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郑栅洁表示,国家发改委将支持民营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最高法表示,民营企业工作人员非法收受贿赂和国家工作人员受贿一样,都是犯罪行为,都要被定罪量刑并追缴犯罪所得。
《意见》提出的19条具体举措涵盖健全企业产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发挥资本市场对完善公司治理的推动作用、打造创新型企业组织形式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