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大政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广东地区防蚊产品销量大增,驱蚊需求催生市场新变局

第一财经 2025-08-07 17:04:43 听新闻

作者:宋婕    责编:计亚

驱蚊产品需求大,“以蚊治蚊”应用推进中。

大众防蚊意识的提高助推相关业态和产品发展。

近日,伴随着多地气温上升,降雨增加,大众对驱蚊灭蚊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蚊虫叮咬除了引起皮肤红肿、瘙痒之外,还存在传播多种传染病的风险。近年来,大众对防蚊灭蚊的意识日益提高,对应的业务和产品也在快速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蚊子传播的疾病达80多种之多。我国能传播疾病的蚊子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按蚊,俗名疟蚊,主要传播疟疾,我国已于2021年通过世卫组织消除疟疾认证。另一类是库蚊,主要传播丝虫病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第三类是伊蚊,主要传播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

7月8日,佛山市顺德区监测发现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该病主要由伊蚊传播。

而后,该疫情波及华南地区十余座城市。7月27日至8月2日,广东新增报告2892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其中佛山2770例,广州65例,东莞、中山各11例,深圳、江门、肇庆各6例,梅州5例,珠海、惠州各4例,潮州2例,阳江、云浮各1例。广东各地市均展开了除蚊灭蚊行动,同时倡导居民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防蚊工作。

驱蚊灭蚊产品需求增长迅速

有参与一线防控工作的知情人士向第一财经表示,现阶段一线防控工作多以消杀、清积水和入户宣传为主。其中入户宣传就包括向住户派发灭蚊片,居民对灭蚊片的需求较大,库存消耗很快。

除社区、物业派发驱蚊灭蚊产品外,消费者也会选择从线下商超购买该类产品。记者在走访广州多家超市时发现,驱蚊灭蚊类产品均被放置在超市内的显眼位置,不同的产品有着差异化的市场定位、成分和功效。例如,以“婴儿适用”作为宣传卖点的防护喷雾,主打的是“植物配方”“成分温和”,定位“户外适用”的防护喷雾则突出了“凉感因子”的特点。

广州某超市驱蚊灭蚊产品货架  摄/宋婕

有商超店员告诉记者,夏季确实是该类产品的销售高峰期,但华南地区气温炎热的时间较长,该类产品对应的销售周期也更长。哪怕进入秋季,驱蚊灭蚊类产品也还是卖得动的。

广东胜佳超市有限公司总经理麦家应告诉第一财经,此前,当周边地区岀现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病例时,超市就开始加紧防蚊、灭蚊类商品的采购入库,库备一直充足。上两周相关产品的销售量翻倍,这周受雨水天气影响,门店里的防蚊灭蚊类商品的销售略有回落。但整体来看,相关产品的销售量依然比7月前要高出30%。考虑到未来出现突发需求的可能性,胜佳超市也提前与生产厂商联动,做好了应急准备。

第一财经从华润万家了解到,就广东区域而言,7月18日至今,驱蚊杀虫等相关产品的整体销量同比提升45%。当前,超市还为相关产品设置了优惠促销活动。

产业时评人张书乐告诉第一财经,无论是个体防蚊、公卫防疫还是防蚊产品市场,不够贴身是防蚊驱蚊面对的主要问题。个体防蚊主要是两种需求,一种是常量,即在夏季的防蚊叮咬需求,这方面市场供给一直以花露水、灭害灵为主,供应充足。另一种是变量,即蚊虫致病,这方面市场上并没有专门产品,个体需求也不强烈,呈现突发性、季节性和长时间无刚需状态,很难达成常态市场供应量,需要城市公共卫生部门做好大众防蚊预防、宣传和专用产品的储备、投放。

张书乐还表示,就市面上防蚊驱蚊类产品而言,整体上依然停留在花露水、香包、气雾剂或蚊香(包括液态)等产品上,包装也沿袭传统,只是略加一些“贴纸”,主要还是一些老品牌在市场上存续,整体体量不大。对于年轻人而言,如果无切实的防蚊、防疫需求,吸引力不足。这让本身就是存量市场的大环境,出现年龄断层、消费者老龄化的趋势。相关产品可以结合国潮和新消费,结合谷子经济去做一些新颖的香氛、香包,潮流挂件等产品,同时开发一些防疫驱蚊的中医药茶饮,“贴身”服务年轻人,开拓新的增量市场。

有知情人士表示,市面上驱蚊产品良莠不齐,部分产品存在“打擦边球”的情况,回避“驱蚊”字眼,在宣传上含糊其辞。若一款产品明确写有防蚊驱蚊功能,那依据规定,该产品的生产就应该符合农药的标准。

据2021年发布的《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防蚊驱蚊类产品认定的意见》,如果产品的标签、说明书标明该产品具有防蚊驱蚊功能,无论其有效成分是化学成分还是植物源性成分,该产品都属于农药范畴,应当按农药进行管理。

标注有“驱蚊”“灭蚊”等字样的产品  摄/宋婕

以蚊治蚊技术应用成本每平米2至3元

近年来,华南多个地市正在尝试生物防治的手段去降低蚊媒病毒的传播。以本次广东多地市对基孔肯雅热的防治工作为例,在生物防治方面出现了多种新的尝试,旨在降低蚊虫孳生密度,从源头切断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链条。

例如,中山大学团队培育不吸血的华丽巨蚊,让其幼虫吞食白纹伊蚊幼虫。此外,佛山首次尝试“养鱼防蚊”的生物防治方式。7月末,当地在亚洲艺术公园人工湖和中山公园分别投放了4200尾和1000尾鱼苗,其中多为鲢鱼、土鲮鱼等品种。鱼苗以蚊卵和蚊子幼虫为食,有助于消灭水体中的蚊卵和蚊子幼虫。

而“以蚊治蚊”模式,则是通过释放一种感染了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来与环境中的野生雌蚊交配,使雌蚊生产出来的虫卵无法孵化。用种群压制模式来直接降低释放区域内蚊媒数量,达到减少环境中的伊蚊特别是会传播疾病的雌蚊的数量,从而降低雌蚊对人群的叮咬率,最终实现降低或阻断登革或基孔肯雅等蚊媒病毒的传播。

广州威佰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龚君淘告诉第一财经,公司与墨西哥合作,帮助当地建立了一家蚊子工厂,照搬了公司在广州的蚊子工厂模式,主要面向埃及伊蚊的登革热控制等方向,目前进展较好。“蚊子叮咬可能性下降了一半,但这对疾病传播的阻断可能性下降不止一半。当然,对现阶段研究结果的感受是如此,具体怎么关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龚君淘介绍,就国际上来看,新加坡的蚊子工厂做得非常成功,对应项目是由当地政府直接运营。新加坡环保署成立了对应的科研团队,他们使用的感染了沃尔巴克氏体的蚊株,由威佰昆董事长、沃尔巴克氏体技术创始人奚志勇所提供。如今,新加坡的蚊子工厂的技术对登革热病例控制效果能够做到70%以上。

龚君淘表示,从国际经验来讲,类似项目都是政府直接介入和管理,比如说墨西哥、新加坡等。期待在国内有更多的政府资源和公共力量进入,与业内企业展开合作去做更多尝试和应用,使技术功能更加拓展,更加落地,覆盖范围更加大。

记者在走访“蚊子工厂”时了解到,就过往经验来看,这种“以蚊治蚊”模式的成本大概是每年每平方米2至3元,如果项目体量越大、覆盖人口越多,那单位成本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尤其是多年持续选择该种防治模式的区域,越往后的年份的技术应用成本越低。

“蚊子工厂”  摄/宋婕

“这不是一种高不可攀的技术,需要给它一个合适的计划和预期,才能达到既能满足政府需要的效果,又能把成本控制得好的效果。”龚君淘表示,目前公司在接触一些单位,未来规划去到的场景主要是大家关心的基孔肯雅热的热点地区,预估一个月时间会有相关进展。

张书乐告诉记者,就目前而言,类似于基孔肯雅热等传染性疾病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和时间上的突然性,地市级进行采购生物防治业务,不少会停留在昔日的除四害既有模式上,如定期投放鼠药。他认为,疾控等部门应该突出前置预防,预判相关疫情可能,通过储备相应药剂,定期在重点区域、公共场所做好防疫,并对重点人群提供相应的公共预防服务。如此,或许能够让城市采购生物防治业务走向常态化,也让相关产业链能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供需。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