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副教授,在校园里和学生们不断探索着未知的前沿科技。他,也是一家初创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在市场中和团队奋力实现着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落地。他在火热的AI和芯片领域,选择了一条特别的路,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创业实干。这位“斜杠”教授要把论文里的突破转化为真正的市场竞争力。
戴国浩,1992年出生,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他和团队一道聚焦大模型开发、异构算力服务及系统集成,在算法-芯片联合优化的路径中寻求产业突围。
从“无问西东”到“无问芯穹”
戴国浩的双重身份并不是刻意安排的结果,而是他在人生经历中逐渐做出的自然选择。他大学本科到博士的学生生涯都是在清华大学度过的,无论是专业报国的教育理念,还是目睹他的导师成功完成了国内非常具有开创性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都对他走出校门后的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认为基础研究、教书育人很重要,但怎么把技术真正落地,进而服务国计民生同样重要。如果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不仅推动了科技进步,更能重塑高校的创新生态,让学术与产业在碰撞中迸发更大的能量。
这样的双重身份让戴国浩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多元,在跨界的过程中他发现,做研究工作经常会纠结于一个点的突破,而做产业又容易只盯着眼前的短期收益。但在AI和芯片这种战略领域,真正的“宝藏”往往藏在水面之下那90%的巨大空间里,而这就需要更长远的目光去挖掘。
这种跨界视野让戴国浩越来越意识到,人工智能想要快速发展和应用,在AI算法或集成电路上实现变革式的创新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因为这种从零到一的突破是艰难和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如果能将这两者密切交叉,匹配在一起,进而产生一个应用最优解,就会达到0.8+0.8≥2的效果,而这也会让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有了另一种选择。
让算力成本下降1万倍
戴国浩告诉我们,无问芯穹通过AI计算的优化能力与算力解决方案,让大模型落地的时候能达到极致能效,形象点说就是打造“M种模型”和“N种芯片”间的“M×N”中间层产品,实现多种大模型算法在多元芯片上的高效、统一运行,这也给制约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痛点之一算力太贵,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打个比方来说,就像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解放了人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电机让电变得普及。现在这波AI革命,就是要把算力变得像电一样便宜又好用。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解决两个大难题,首先是技术难题,要让五花八门的AI模型和各种各样的芯片能高效配合,像给所有手机都配个万能快充头。其次是产业难题,要构建一个能灵活调度算力的“大系统”,像现在的电网一样稳定可靠。
无问芯穹走的就是这条软硬件协同优化的硬核路线,相当于既要造高效的“发电厂”,又要建聪明的“输电网”。
让算力成本下降1万倍!戴国浩告诉我们,这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最近两三年,使用大模型的成本已经降了10倍、100倍甚至1000倍。他正和伙伴们一起,向“降1万倍”这个目标冲刺。
目前无问芯穹已经参与了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的算力平台建设。想象一下,未来田间地头喷洒农药的无人机,或者胡同里卖炸酱面的小馆子,都能像用电一样方便又便宜地用上AI智能,这会是多么“魔幻”的画面。
六边形战士,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
从0到1再到100,就像从学术灵感的火花到产业的繁茂森林,中间横亘着众所周知的“死亡之谷“,充满挑战。戴国浩坦言,最难的部分往往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怎么把技术变成市场真正需要、愿意买单的产品。学术追求“完美解”,产业需要“及时雨”,这其中的思维转换并不容易。
面对产品设计、供应链、融资这些陌生领域,戴国浩有个“通关秘籍”:你可以不懂,但必须知道到哪里去找懂的人。当别人夸他是样样精通的“六边形战士”时,他一再表示,功劳来自于团队的完美配合,就像一支乐队,不需要每个乐手都会所有乐器,只需要默契配合,就能奏出好音乐。
在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戴国浩对我们说:“无问芯穹”这个名字,既带着清华电子系的基因,也寄托着探索智能边界的信心。未来,当“算力便宜1万倍”不再是梦,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将会彻底被智能改变。
制作人:陆熠欣
制片人:常瑜
编 导:戴瑾
采访人:辛梓
撰 稿:戴瑾
编 辑:秦妮
摄 像:沈赐韵 石留骏
后期剪辑:杨先珩
音乐编辑:蒋孙寅
英特尔预计,到今年年底员工总数将从2024年底的约99500人减少至75000人。
相关政策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已经结束,后续将在充分研究吸收各方意见基础上尽快正式发布。
①全国产化AI一体机在深发布,搭载我国首颗量产交付大算力AI芯片;②黄仁勋:人工智能的下个浪潮是Physical AI;③万兴科技:旗下首个AI Agent产品万兴超媒Agent开启公测。
卢特尼克称,该策略是为了向中国企业出售足够多的人工智能芯片,以对美国技术形成依赖。他还表示,中国企业目前获得的只是英伟达性能“第四好”的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