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特朗普政府不确定的政策影响下,今年全球制药行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低迷,关税及药品价格下调等因素导致企业成本压力上升。在近期公布的第二季度财报中,多家制药企业宣布削减成本,并将采取减员计划。
今年至今,总市值近5万亿美元规模的标普500医疗保健板块指数下跌约5%,同期标普500指数涨幅超过7%,美国市场医疗股资金净流出规模也超过其他任何行业。
医疗板块资本市场遇冷
根据伦敦证券交易所数据流(LSEG Datastream)的最新数据,基于对未来一年盈利预测,医疗保健行业市盈率已从一年前的近20倍降至约16倍。默沙东及百时美施贵宝(BMS)的预期市盈率分别仅为8.7倍和7.4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两家公司今年以来股价累计跌幅都接近20%。
在最新季度的财报中,尽管大部分制药企业都上调了年度利润预期,但由于关税及药品价格谈判等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成本上升风险依然存在。在这一背景下,包括默沙东、辉瑞、诺和诺德在内的制药巨头都表示将进一步采取行动削减成本。
默沙东已经宣布了一项成本削减和减员计划,预计在2027年前,每年节省30亿美元开支。公司表示,基于目前关税的水平,相应成本增加预计达到2亿美元。而每年30亿美元的成本节省计划中包括来自行政、销售和研发支出的17亿美元开支节省,默沙东还计划调整全球生产网络。
默沙东CEO罗布·戴维斯(Rob Davis)表示,公司正在重新分配资金和资源,从增速较慢的市场转移到增速较快的市场。财报显示,默沙东的HPV疫苗需求正在中国等关键市场面临放缓。
辉瑞公司也表示,已经启动了一项重大的成本削减计划。辉瑞表示,到2025年底将实现约45亿美元的净开支节省,预计到2027年底将实现72亿美元的净开支节省。
在本月初的财报发布会上,辉瑞CEO阿尔伯特·布尔拉(Albert Bourla)表示,公司正在与美国政府官员就制药商降低美国药品价格的要求进行积极讨论。特朗普此前要求制药公司降低美国支付的处方药价格。
此外,辉瑞还在积极应对美国对进口药征收关税所带来的影响。公司表示,在美国拥有的10个工厂将会提供足够的产能以减轻关税的潜在影响。
辉瑞曾在新冠疫情中凭借与德国制药公司BioNTech合作开发的mRNA疫苗获益,但如今,该公司的市值已经不到疫情巅峰时期的一半。过去一年辉瑞股价下跌超过16%。
同样在新冠疫情中受益的美国疫苗巨头Moderna也正在应对削减成本的挑战。该公司上周宣布,将裁员10%。到今年年底前,Moderna的员工人数规模计划将削减至约5000人。去年年底,该公司的员工规模近6000人。
今年以来,Moderna的财务危机正在恶化,公司过去一年股价下跌超过75%,市值已由新冠疫情巅峰时期的近2000亿美元暴跌至目前的约110亿美元。今年5月,Moderna表示,到2027年,将把年度运营支出削减约15亿美元。
在今年早些时候波士顿的一场生物技术峰会上,Moderna公司CEO斯蒂芬·班塞尔(Stefan Bancel)指出了对目前政策的担忧,他认为政策不确定性风险正在加剧。
丹麦制药巨头诺和诺德在本周公布财报时,也宣布了削减开支的计划。该公司表示,将终止8个在研项目。诺和诺德前CEO周赋德(Lars Fruergaard Jorgensen)在卸任前一天对媒体表示,该公司“可能无法避免裁员”。他说道:“当你需要调整一家公司时,有些领域必须减少人员,有些领域则必须缩小规模。”
今年以来,诺和诺德股价已经下跌超过三分之二,仅过去一周,市值就蒸发超千亿美元。为提振市场信心,该公司近日任命了新CEO,并表示将积极调整战略,以确保成本效益。
寻找未来的增长点
针对企业削减开支的做法,机构Aptus Capital Management投资组合经理大卫·瓦格纳(David Wagner)表示,虽然通过削减成本等措施,能够提振企业短期的业绩,但如果公司因未来缺乏增长的动力而被迫采取削减开支的方式,那么仍然难以消除投资人对于公司长期增长的担忧。
为此,企业正在积极推动管线在研药品的临床和上市进程。诺和诺德表示,将继续加大投入以驱动未来的增长。在现有在研药管线中,公司高管提到了口服司美格鲁肽正在进行的后期临床试验,并有望于今年年底前获得美国药监部门批准上市。该药物还在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进行临床三期研究,预计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公布数据。
Moderna也表示,正在开发一款针对黑色素瘤的肿瘤疫苗,并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但该疫苗至少要等到2027年或更晚才有望上市,这意味着在此之前,Moderna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其他疫苗产品的销售。
与此同时,制药巨头还在面临未来两年的专利到期挑战。数据显示,未来两三年内,全球跨国药企将有大量的重磅药品专利保护到期,巨大的空白急需研发管线填补。据统计,在全球年销售超50亿美元的药品中,2030年前专利到期或临近到期的产品销售额接近2000亿美元。
今年至今,多家企业已经宣布了百亿规模的药品引进授权交易。上个月,默沙东宣布将以约100亿美元收购英国生物制药公司Verona,以期填补专利即将到期的重磅肿瘤疗法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K药)的空白。默沙东CEO戴维斯表示,公司仍在考虑10亿美元至150亿美元规模的收购。
今年6月,BioNTech将一款由中国企业收购而来的药品以超百亿美元的高价转售给BMS,这是一种全球企业都在抢先研发的PD-L1/VEGF双抗肿瘤药,有望取代目前默沙东的“K药”,成为下一代肿瘤药的销售主力。辉瑞也在今年早些时候与中国三生制药达成一项在研癌症疗法许可协议,潜在交易规模约60亿美元。
不过,近一年半来,医药市场大手笔的收购相比过去几年要少得多。2023年是生物医药大规模交易的顶峰之年,当年辉瑞斥资430亿美元收购肿瘤药公司Seagen,安进斥资280亿美元收购自免药制造商Horizon Therapeutics。但此后的18个月,医药并购市场表现平静,鲜有超过百亿美元规模的收购。
分析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大手笔的收购数量显著减少,与投资人对收购的资本回报持更为谨慎的态度有关。高达百亿美元的收购,要靠一个重磅药的销售很快收回投资成本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在这一背景下,制药公司越来越多地开始倾向于押注中小规模的收购,以期获得更高额的回报,这就让来自中国创新药的投资价值显现。
安永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公司与美国和欧洲合作伙伴之间达成的许可交易价值高达350亿美元。欧洲风投公司Forbion Capital称,全球制药公司都被来自中国资产的高质量所吸引。
奥本海默医疗投资也表示,相较于西方的资产而言,这些大型制药公司为引入中国药品境外开发和销售药品权所支付的代价仍较低。但该机构称,目前尚无法评判中国药品最终上市的成功率是否会更高。
到2030年,脑机接口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培育2至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维康药业20%涨停,新天药业、福元医药等涨停,热景生物涨超13%盘中续创新高。
分子结构预测与蛋白设计快速进展,虽能提升效率,但由于成功率过低,仍需要依赖大量实验筛选,且具有周期长、成本高等特点,遇到新靶点时成功率更是极低。
新政将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全流程、全链条扶持
到2027年,浦东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创新药械产值占比达到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