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权威发布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鸟飞海上 | 专注鸟类摄影十余年,这个德国人打造了一本《上海南汇鸟类图集》

新民晚报 2025-08-18 07:03:55 听新闻

责编:房天男

这位年近60岁的德国大叔专注鸟类摄影十余年,生活的这片土地为他的兴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让他见证了上海生态环境的发展和变迁。
鸟飞海上 | 专注鸟类摄影十余年,这个德国人打造了一本《上海南汇鸟类图集》

“上海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主要路线上,它是鸟类在北方繁殖后去南方越冬的一条迁徙路线,所以这里是观鸟的好地方!”付恺手拿着自费出版的《上海南汇鸟类图集》,坐在绥德公园的长凳上,展示他镜头下的飞鸟。

这位年近60岁的德国大叔专注鸟类摄影十余年,生活的这片土地为他的兴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让他见证了上海生态环境的发展和变迁。

上海宝藏观鸟点

2004年,付恺从德国来到上海,从事化工行业的管理咨询工作。“我曾读到一些人喜欢鸟、喜欢观鸟,所以我也开始一点点寻找身边的鸟,发现确实很有趣。”作为化学博士,他对社交无感,却迷上了追逐飞鸟的体验。

“一开始我用便宜的相机给鸟儿拍照,后来干脆把装备升级,还专门买了辆车用来追鸟。”从没摸过相机到用起专业长焦镜头,从依靠公共交通到自驾四处观鸟,鸟类摄影如今已是付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海有哪些适宜观鸟的点位?根据季节和鸟类不同,付恺推荐了三处点位。“冬天我喜欢去崇明岛东滩湿地,在那里可以看到鹤和某些猛禽,非常让人激动。另一处是松江区天马山,寒冷的季节有别处看不着的森林鸟类。”至于夏天,尤其是鸟类迁徙期间,他觉得南汇是绝佳去处:“有很多飞鸟它们通常不在上海,但在迁徙中偶有几天经过临港海边。抓住难得的窗口期正是观鸟的乐趣之一。”

线上线下乐分享

秉持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想法,付恺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把在上海遇见的小家伙们分享给全世界爱好者。

“我有两个不同的网站与爱好者交流。其中一个我只用来上传自己拍的照片,如果有人想看一些漂亮小鸟的照片,他们能在那里找到。”他介绍,另一个网站名为“10000只鸟”,内容更丰富,受众也更广泛。那是一个合作性的博客,全球20位作者在上面写关于鸟类的文章以及和鸟类相处的经历。

至于为何乐于分享、交流、写作在上海观鸟的经历,他的出发点其实很简单。“我觉得人们越了解鸟类,越关心鸟类,才会促进对鸟类的保护。”所以除了线上科普,他还用自己拍下的照片出版了一本《上海南汇鸟类图集》。这并非一本工具书,也没有教大家怎么去识别鸟类,单纯地呈现了大约180种南汇鸟类的照片——这是他前往南汇追鸟550多次的成果。

“我把书免费送给了那些开发保护南汇生态有关的部门和人群。我希望大家去了解一下南汇对鸟儿的意义——一种作为鸟类家园存在的意义。”付恺说。

观鸟环保意识强

身处化工行业,付恺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尤为关注,特别有些时候事关鸟类生存。“这些年上海的捕鸟行为大大减少了。”他举例,“有时我发现有人用网抓鸟,就找中国朋友打热线电话,有关人员很快就会作出反应。”

另一方面,大众环保意识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他也看在眼里。“可以十分明显地观察到,观鸟爱好者特别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会自觉地清理遗留的垃圾。有公益组织还会定期举办观鸟活动,大家把看到的鸟类记录在案,最后形成可参考的数据。”他总结,无论是自上而下的宣传引导,还是自下而上的意识进步,都让这座城市在变得更自然和宜居的同时,也给飞鸟提供了容身之所。

付恺也提出了对于未来生态规划方面的建议与思考,“比如人们有时会将湿地填平种树。虽然森林也受到部分鸟类的欢迎,但这意味着依靠湿地生活的鸟类要寻觅新去处了。”关注物种多样性,保持土地多样化,他认为这样一定能让上海的生态环境更加优质,更多的飞鸟将在这里自在鸣叫。

记者:董怡虹

视频:孔明哲 刘力源

海报:蒋玉涛

翻译:陆之奕

举报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