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宁,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张馨元,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
近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这一政策精准落在提振消费的关键节点,推动“有意消费”转化为“有力消费”,形成规模消费的拉动势能。
从政策背景来看,当前我国消费市场面临“需求提振”与“消费升级”的双重诉求。一方面,2024年我国居民储蓄率为43.4%;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等升级类供给持续发力,由于市场惯性和人群特征等明显,在消费者进行消费升级过程中,信贷成本成为一部分人的考虑因素。在此形势下,此次政策正是对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振消费”部署、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扩大内需”要求的具体落地。作为《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关键配套措施,与家电以旧换新、文旅消费券等政策形成互补——直接降低消费信贷成本,覆盖更广泛收入群体,尤其对中等收入家庭的升级类消费形成精准撬动。
该政策在设计上亮点颇多。
其一,采用“基础+重点”的覆盖模式,支持范围广泛且精准。贴息范围既涵盖单笔5万元以下的日常消费,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小额支出需求,又重点聚焦于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重点领域消费。这种全面与重点结合的模式,兼顾了消费的普遍性与结构性需求。以文化旅游为例,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4》,2024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达1128元,近程省内旅游游客占全部国内旅游客流的74.9%,国内旅游客流随距离增加而减弱特征明显。政策实施后,若消费者通过消费贷规划家庭旅游,可节省利息,有望推动长途、品质消费需求释放。
其二,贴息标准科学合理。年贴息比例设定为1个百分点,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这一比例大体为当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平均水平的1/3,它既保障了财政资金能够最大限度地撬动金融资源,激发市场活力,又避免了因过度贴息导致市场利率无序波动,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秩序。同时,中央财政承担90%贴息资金,省级财政承担10%,既体现中央提振消费的决心,又给予地方灵活空间。各地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其他经营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给予财政贴息支持,从而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面,提升政策实施效果。
其三,在刺激消费的同时,政策也对相关行业产生了积极的拉动作用。每贴息1亿元,理论上有望带动100亿元新增消费贷款,进一步触发“银行放贷—企业接单—居民消费”的连锁反应。相关的消费行业大多具有较强的就业带动能力,政策实施将间接促进就业,形成消费与就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资金用途监测是考验。
上海援疆团队在新疆莎车县通过技术和投资带动当地就业与经济发展,重点培育了人工钻石和巴旦木创新食品等高附加值产业。
其他热点还有:美俄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普京称真诚希望结束俄乌冲突,特朗普称许多事项已达成一致,但尚未达成协议。
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旨在降低借款人实际融资成本,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要想享受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需要满足四大条件,且需要关注财政贴息上限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