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金融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邮储银行资产总额突破18万亿,拟每10股派1.23元

第一财经 2025-08-29 22:43:41 听新闻

作者:王方然    责编:林洁琛

中期分红147.72亿元,全年分红比例仍将保持30%。

8月29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601658.SH,01658.HK,下称“邮储银行”)召开2025年度中期业绩发布会,管理层就营收情况、信贷投放、息差、资产质量等投资人关注的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截至2025年6月末,邮储银行资产总额突破18万亿元,达18.1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47%;实现营业收入1794.46亿元,同比增长1.50%;净利润494.15亿元,同比增长1.08%;净息差1.70%。

资本补充不影响分红策略

今年上半年,邮储银行首次获得国家大规模注资,成功完成A股定向增发1300亿元,全面提升各级资本充足水平。截至2025年6月末,邮储银行资本充足率14.57%,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52%,分别较上年末提升0.13个百分点、0.96个百分点。

投资者关心,资本补充到位后,未来邮储银行在分红策略、资本使用等方面是否会发生变化。

邮储银行董事会建议派发2025年度中期普通股现金股利,每10股派发1.230元(含税),分红总额为147.72亿元(含税)。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表示,今年全年的分红比例仍将保持30%。

在未来分红策略的制定上,刘建军表示,将综合考虑五方面因素,力争保持稳定的、比较可观的分红比例:一是严格贯彻落实监管要求;二是着眼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三是综合考虑银行的利润增长、资本充足率以及资本结构等因素;四是分红政策与可比同业要保持基本一致;五是要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邮储银行的投资价值。

邮储银行副行长徐学明表示,注资后,在资本使用上依然要精打细算,总的策略是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坚持走轻资本之路。在此基础之上做好信贷与非信贷资产的摆布。

“在信用债的配置上,要控制好集中度,精选企业。自去年6月以来,公司逐步加大债券投资规模,业务占比稳步提升,未来将继续加大债券的投资和流转交易的力度。根据市场走势来灵活调整策略,在收益率相对高点,增加配置规模,提升底仓收益的贡献;在收益率下行时及时减仓,并择机止盈,有效锁定资本利得。”徐学明称。

应对息差收窄挑战

近年来,随着低利率环境持续,商业银行普遍遭遇净息收入增速放缓、净息差不断收窄的挑战。业绩会上,息差仍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2025年上半年,邮储银行总付息负债的平均付息率为1.26%,较上年末下行25个基点;净息差1.70%,环比下降1个基点。

关于息差走势,刘建军表示,近年邮储银行的息差一直保持行业较好水平。今年一季度息差降幅较大,主要是因为邮储银行按揭贷款占比较其他银行高,年初重定价后,对邮储银行的影响更大,息差下行得更快。二季度以来,随着一次性影响消退,主动管理成效显现,二季度息差走势表现出较强的韧性。

“关于息差是否见底,下一步还需观察市场利率走势。如市场利率维持在较好的水平,通过自身的精细化管理,能够维持住较好的息差水平。”刘建军称。

零售贷款增长888亿元

半年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邮储银行客户贷款总额9.5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99%;零售贷款增加887.93亿元,增长1.86%,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对公贷款增加5410.98亿元,增长14.83%,同比多增2229.24亿元。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发布后,6家国有大行及多家股份行相继宣布自2025年9月1日起,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开展财政贴息。

邮储银行零售业务总监梁世栋表示,该行已制定详细的操作流程,开发相应的系统功能,未来将强化消费场景的合作,与场景方协同落地财政贴息政策,促进居民消费。

“非房的消费贷方面,重点在于进一步提升获客能力,将借助贴息机遇做好优质单位的批量获客。”梁世栋称。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5年6月末,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92%,较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

邮储银行副行长、首席风险官姚红指出,近年来,零售信贷风险是邮储银行资产质量波动的主要承压点。今年上半年,邮储银行进一步实施了4项主要的管控措施。

第一,深入推进零售信贷集约化作业,完善客户尽调、人工审查审批的要点,强化流程制衡约束和真实性的交叉验证。第二,强化总行、分行集中催收队伍的建设,开展多元化不良资产处置,加快风险出清。第三,认真落实小微企业金融续贷、个人消费贷款纾困等政策要求,帮助有临时困难的客户平稳渡过难关。第四,加强内部阳光信贷文化建设,严防道德风险和金融黑灰产不法中介渗透。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