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区域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8岁内地女大学生坠亡前遭电诈,警方揭秘诈骗电话套路

第一财经 2025-09-11 12:52:42 听新闻

作者:南英    责编:缪琦

根据警方分析,沙田区内发生的“假冒官员”骗案中,超过九成的受害人是内地生。

据香港警方9月10日消息,一名就读香港大学的18岁内地女生,10日凌晨被发现从租住的大厦单位坠楼重伤,送医后不治身亡。据悉,逝者此前曾卷入一宗“假冒官员”的电话诈骗案中,不排除因此寻短见。香港警方正在进一步调查案件。

“在朋友圈看到这个消息,心里有点害怕。”在香港某高校读书的一名内地学子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以后还是要注意。”

据香港警方此前介绍,香港警方去年共接获327宗内地学生在港涉及电信诈骗案,损失总金额超过2.3亿港元,平均每位学生被骗超过70万港元,当中八成受害人是第一年到港读书就受骗,部分在开学前已被卷入骗局。而被骗的内地学生,绝大部分被“假冒官员”蒙骗,家长也不知情。

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沙田警区相关负责人最近介绍,根据警方分析,沙田区内发生的“假冒官员”骗案中,超过九成的受害人是内地生。

近期,香港警方举行新闻发布会就近期“港漂”学生被骗案数据及趋势、警方打击相关案件的工作进行介绍。会上,警方展示了多条防诈骗短片,用真实案例来拆解专门针对“港漂”学生的诈骗手法。

常见的诈骗手段之一是利用招聘平台或假扮商家,以高薪兼职为诱饵,诱骗学生参与虚假交易,诱使学生垫付资金或提供个人资料。例如,骗子会声称有轻松的高薪兼职工作,让学生先垫付一些费用购买商品,之后再以各种理由拒绝返还费用,甚至骗取学生的个人资料用于其他非法活动。

另一种常见手法是冒充内地公安或官员,利用电话或信息声称“港漂”学生涉嫌刑事案件,需要交保释金或个人资料以证清白。骗子冒充公安行骗通常有“三步曲”,包括利用受害人对权威的服从心理、要求与受害人保持联络,以及社交孤立,骗徒会警告受害人不能告诉家人,否则他们也会被调查,部分受害者因为怕牵连家人,会回避对方的追问,令骗徒得逞。

目前香港社会主要出现的电诈手法除了上述针对学生的几种,还有“猜猜我是谁”“虚假绑架”等。其中,“猜猜我是谁”诈骗中,骗子会随意致电受害人,在聊天中假冒远房或久未联络的亲友来电,获取受害人信任后,制造紧急情况,例如讹称在外地遇上意外或因犯法需要“保释金”,要求受害人汇钱应急,从而骗取钱财。

“假冒客服”诈骗也不少见。骗子自称购物平台职员,讹称市民已成为VIP会员,如需取消有关会籍需缴交手续费。随后诱使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及信用卡资料,并讹称受害人户口会被冻结,引导受害人把存款转账至指定账户,导致受害人损失金钱。

谎称银行账户冻结诈骗同样危害极大。骗子假冒银行职员来电,声称受害人的银行账户有问题(如有可疑非法交易记录、涉及洗黑钱等)并将会被冻结,称需要核实受害人身份以此骗取大量个人及银行账户资料;还会要求受害人将资金转账至指定银行账户,以“解冻”账户,借此骗取受害人的金钱。

“虚构绑架”诈骗则属于“假冒官员”类诈骗的衍生。骗子威吓受害人在内地牵涉一宗严重案件,要求受害人定期通过电话报到、拍摄被禁锢及求饶影片,甚至会指示受害人到偏远地区匿藏,最后控制受害人的微信等向受害人的家人勒索金钱。

面对如此猖獗的电诈,警方特别提醒,如收到不知名人士来电,特别是自称执法人员的来电,要提高警觉。必要时同家人或朋友商量。警方重申,执法人员绝不会要求任何人进行转账汇款或交收现金,或交出银行资料以调查之用。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