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科技创新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自今年起,我国将通过由高水平三级医院和国家医学中心等主体共同组建的“国家巡回医疗队”,进一步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11日,国新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工作发展成就。“我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服务体系,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双提升。” 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发布会上说。
与此同时,“十四五”期间,我国卫生健康科技整体实力持续提升,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首先在新药和疫苗研发方面,根据国家卫健委副主任郭燕红介绍,我国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数量比例超过20%,跃居全球新药研发的第二位,舒格利单抗、恩沙替尼、谷美替尼等多款国产创新药陆续获批上市,填补了相应领域国产创新药的空白。在疫苗方面,国产HPV疫苗在临床上已经广泛使用,快速提升了我国HPV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近日,国产九价HPV疫苗已经投入使用,为女性提供了更加全面、可及的免疫选择。
国产新药“出海”也获得突破。“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肿瘤药品泽布替尼已在多个国家获批上市。”郭燕红说。
其次在医疗器械和设备创新方面,郭燕红表示,我国自主研发的光子计数CT,比传统CT空间分辨率提高2-3倍,扫描速度更快,辐射剂量大大降低,效率和效果更佳。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腔镜软组织手术机器人都已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手术精准度,为患者减轻了创伤痛苦。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人工心脏、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设备等产品均实现自主化研发并投入临床应用,让更多患者“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国产高端医疗装备。
最后是在产出高水平疾病防治中国方案方面,以肿瘤治疗为例,郭燕红表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开展的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新疗法研究,使得难治性、免疫耐药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有效率从原来的13%提升到44%,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延长61%,取得了国际上该领域的最佳疗效。
随着老龄化加深,脑卒中等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也日益上升。对此,郭燕红透露,国家卫健委支持以“患者为中心”重构和优化急诊脑卒中诊疗流程方案,使得患者从进入医院到接受溶栓治疗的平均时间由原来的60分钟缩短到现在的不到30分钟,大大提高了疗效。
一些复杂疾病诊断难、发病隐匿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可逆的伤害,甚至造成患者死亡。郭燕红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例表示,(我国)开展的系统性红斑狼疮重要脏器损害诊疗体系研究,实现了疾病演进及脏器损害的精准预测和量化评估,创建了个体化诊治的“中国范式”,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
伴随医学科技的进步,如何提升这些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成为社会关切。
雷海潮表示,目前我国已设置13个类别的26个国家医学中心,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并有114个省级医疗中心正在建设或已经建成,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雷海潮还明确,从今年开始,“全国所有的三级公立医院都要开展医疗巡回服务”已成为一项卫生服务的制度安排。目前,国家卫健委已组织高水平三级医院和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医疗主体成立了82支国家巡回医疗队。今后,巡回医疗服务将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该项工作对于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促进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帮扶基层将会起到明显的支撑作用。
另据国务院10日公布的《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十五五”期间,我国将全面建立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巡回医疗制度,实现巡回医疗在医疗资源薄弱县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