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海外市场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连续降息?德意志银行和摩根士丹利紧急调整美联储利率预测

第一财经 2025-09-13 08:45:55 听新闻

作者:樊志菁    责编:葛唯尔

就业市场风险正在升温。

在本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发布后,美联储议息会议前关键经济指标已经公布完毕。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关税政策尚未完全让物价失控的背景下,考虑到就业市场的波动风险有所加剧,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政策重心转向了稳增长,重启宽松周期已无悬念。

另一方面,未来的降息步伐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德意志银行和摩根士丹利双双在周五调整预测,认为美联储将在今年剩余三次会议上分别降息25个基点。

美联储立场逐步转向

美联储论调转变始于今年夏季。7月末,两名美联储理事基于就业市场面临的风险,主张当时就应降息,成为首批持反对意见的官员。此后,其他官员也开始淡化通胀问题,转而更关注经济增速放缓及就业岗位流失风险。

随着美联储9月政策会议日益临近,最新一批数据显示,8月失业率升至4.3%,且经修正后,6月美国经济实际减少了就业岗位。事实上,若6月初步统计时就能获得这一修正数据,甚至或许会影响美联储7月30日的利率决议。

此外,本周发布的就业数据基准修正结果显示,截至今年3月的一年内,新增就业岗位数量比最初报告少了超过91万个。与此同时,最新一周的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大幅攀升,成为劳动力市场降温的又一信号。

当前局面与去年夏季颇为相似——当时招聘放缓及前期数据下修,促使美联储在9月会议上宣布大幅降息50个基点。近期经济数据会促使美联储官员调整预期,认为未来降息节奏需更快、更稳定 —— 因为他们的政策重心正从 “防范通胀” 转向 “维护就业市场”。

复兴宏观研究公司(Renaissance Macro Research)首席经济学家杜塔(Neil Dutta)在报告中写道:“美联储下周也许可以降息50个基点…… 劳动力市场降温速度比年初更快,就业不足的恶化速度也超过了失业率的上升速度;关税相关成本转嫁幅度并未达到预期水平,通胀预期也保持温和。”

不过杜塔补充称,他预计美联储最终会达成妥协,选择降息25个基点,“声明中,FOMC会更坚定地承诺为劳动力市场提供支撑”。

这种承诺或许会体现在政策制定者更新的经济预测中 —— 涵盖今年年底至 2028 年的通胀、失业率及美联储政策利率预期。这份季度预测报告将与周三发布的最新政策声明一同公布,在当前背景下,这份报告将给市场更多未来政策路径的线索。6月发布的上一份季度预测显示,美联储官员预计今年将两次降息25个基点,但19位官员中有7位认为应维持利率不变 —— 当时他们正考量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会给 “将通胀拉回 2%目标” 的努力带来更多变数。

政策前景

近一周来,市场关于美联储降息预期的定价有所升级。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定价显示,在9月降息大局已定的情况下,10月降息预期升至接近80%,年内政策空间指向75个基点降息。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摩根士丹利与德意志银行调整了各自预测。这两家券商周五在各自发布的报告中表示,目前预计美联储将在 9 月、10 月和 12 月的三次会议上,每次均降息 25 个基点。此前,两家机构的预测为美联储仅在 9月和12月各降息 25 个基点。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上月在杰克逊霍尔央行年会上暗示,鉴于劳动力市场风险上升,9月政策会议有可能降息,但同时也警告称,通胀仍是一大威胁。

摩根士丹利表示,当前市场环境为美联储提供了空间,使其能更快朝着中性政策立场调整。这家华尔街券商预计,美联储可能从下周开始,连续四次降息 25 个基点(降息将持续至 2026 年 1 月),此外,预计 2026 年 4 月和 7 月还将各降息一次。

德意志银行首席美国经济学家卢泽蒂(Matthew Luzzetti)写道:“尽管目前我们的预测中并未包含明年进一步降息的内容,因为我们对通胀和劳动力市场的预测显示,利率无需降至中性水平以下 —— 但2026年降息次数增加的风险仍偏上行。”

渣打银行是目前华尔街唯一一家预测美联储本月将降息50个基点的主要机构。

前美联储官员、纽约梅隆投资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莱因哈特(Vincent Reinhart)表示,考虑到今年通胀预计将加速上升,美联储下周不会宣布 “抗通胀取得胜利”,甚至不会就降息节奏作出明确承诺。莱因哈特指出,美联储官员愿意降息25个基点,但 “我认为他们会将其定性为一次‘政策校准’”—— 因为他们已得出结论:关税对物价的影响将小于担忧水平,且不太可能引发持续性通胀。但承诺会连续降息?他们目前还不会这么做…… 我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并不需要这种政策路径,而且我认为委员会(成员)也不希望这样做,至少多数成员不希望。”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