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银行业监管明显收紧。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一批处罚,指向8家银行和2家理财机构,合计罚没金额1.6亿元。不久前的9月5日,华夏银行领到一张8725万元罚单,为年内金额之最。
业内普遍认为,年内监管对银行机构监管态势趋严,呈现对个人追责力度加大、处罚手段多样化、高额罚款频现等特点。
1.6亿元罚单落向10家机构
2025年以来,银行业监管明显收紧。9月1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行政处罚信息:广发银行、恒丰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华夏理财、信银理财10家金融机构因业务违规被合计罚款1.629亿元,其中8家为银行机构。
从罚单内容来看,处罚涉及贷款、票据、理财、同业等业务管理不审慎,以及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包括广发银行、恒丰银行等。部分机构业务拓展缺乏风险识别机制,信贷审批、资产分类、资金流向监控未完全符合审慎经营要求。
从额度来看,金额覆盖范围广,单笔罚款达数千万元。其中,广发银行被罚6670万元,恒丰银行6150万元,中信银行550万元,光大银行430万元,建设银行290万元,民生银行590万元,招商银行60万元,中国进出口银行130万元。
此外,理财公司同样未能幸免。罚单显示,华夏理财因投资运作不规范、系统管控不到位,被罚1200万元;信银理财因理财产品名称不规范、投资比例不符监管要求,被罚220万元。
华夏银行接年内最大罚单,行业警示明显
9月5日,国家金融监管局官网发布通告,华夏银行及相关责任人员因贷款、票据、同业等业务管理不审慎,以及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被罚8725万元。相关责任人陈成天、刘建新受到警告,钱建华、何羽、吕玉梅、涂超被警告并罚款20万元。
法询金融研究院认为,这一罚单具有明显标志性。根据统计,此次8725万元罚单金额为2025年以来单笔罚款之最。与此同时,华夏银行及分支机构年内累计罚款已超过1亿元,占监管部门罚款总额的重要比例。此外,自2023年监管总局成立以来,仅次于中信银行2.47亿元的罚单,为股份制银行第二大单笔处罚。
历史案例显示,华夏银行此前多次因内部控制及业务管理漏洞被罚。例如,温州分行因贷款“三查”不到位、信贷资金挪用、违规发放借名贷款被罚170万元;深圳分行因不良资产转让业务违规、内部控制不足及信贷资产分类不审慎被罚560万元。8725万元罚单,是前期违规问题的集中体现,也是监管对银行整体风险管理的持续关注。
年内监管趋严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监管对银行机构监管态势趋严。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在2025年上半年,央行、金融监管总局、外管局及其派出机构累计向整个金融行业开具了2759张罚单(其中包含针对个人的罚单),罚没金额总计高达7.89亿元,受到处罚的银行数量达到576家。
上述罚单呈现新特点。个人责任追究力度明显加大。监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1675名从业人员受罚,其中46人被终身禁业。业内罕见的“双红牌”现象开始出现,同一人在不同机构因类似违规问题被处罚两次。根据公开信息,曾任职延安农商行董事长、延长县农信联社理事长的高小鹏,因贷款“三查”不到位,均被处以禁业8年的处罚。
7月18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公布消息,上海浦发银行北京分行因存在以不正当手段发放贷款、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两项违规行为,被处以245万元罚款。同时,相关责任人刘某某、毕某分别被警告并处以40万元、20万元罚款。监管强调,从业人员必须承担主体责任,违规成本直击职业生涯。
与此同时,处罚手段多样化,包括警告、罚款、责令改正、取消任职资格、禁止从业等。监管高压不仅针对传统业务,也覆盖互联网贷款、理财、债转股等创新业务。金融机构若内部控制不完善,违规风险可能迅速演变为高额罚款和个人问责双重压力。
此外,高额罚款成为常态,千万级罚单频现。今年上半年,农业银行因占压财政存款或资金,违反信用信息采集、查询及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等多重原因,被处于5160.54万元罚款。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也在上半年领到一张1810万元罚单。浙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均遭千万元级别处罚。
机构认为,外部扰动峰值已过,市场逐步回归基本面。
“失联”多时,手机关机。
针对中介的自律监管手段再度强化,压严压实发行人主体责任和中介机构“看门人”职责。
年末不少已退市公司也难逃处罚
兴银基金回应第一财经称:"两产品在今年上半年已增聘新基金经理,洪总因公司内部分工调整,继续担任本公司其他基金基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