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17日发表任内第4份《施政报告》,以专门章节提出关于发展北部都会区的系列举措,表明这一区域的建设发展将全面提速。
具体举措包括:成立由李家超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简化行政措施拆墙松绑,订立加快发展北都专属法例,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快发展河套深港科技合作区香港园区,年内公布新田科技城发展纲要等。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于2023年10月公布的《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北都区包括新界的元朗和北区两个行政区,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从地图上看,北都区与深圳南山区隔深圳湾相望,与深圳福田、罗湖两区中间隔着一条深圳河。按照规划,北都区将占到香港面积、人口的“双1/3”,共容纳250万人口(目前约有100万人口),提供50万个新增职位,未来发展成为香港的国际创科新城。
李家超在香港立法会发表施政报告时说,北都区是香港的战略发展区域,具有巨大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虽然政府过去三年已加快建设,但北都幅员广阔,所需资源投资庞大,我一直为此心急如焚。北都建设务必加速推进”。
李家超认为,北都区的基本规划已出台,现时是加快发展、引入产业和重大项目的最佳衔接期。为此,他决定提升北都区发展的决策层次,成立由本人担任主席的“北都发展委员会”,下设三个工作组: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组由财政司司长任组长,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由政务司司长任组长,规划及发展工作组由财政司副司长任组长。
为了加快开发建设速度,特区政府会简化行政措施,拆墙松绑,包括:引入快速审批制度,借鉴先进建筑方法,降低工程成本并缩短工期;以试点形式推行分阶段开发模式,参考内地“1.5级开发”概念,先建设和营运零售、娱乐、会展等低密度设施,再落实长远发展;以多元开发模式,包括原址换地、片区开发等,推动市场参与;灵活批拨土地,推动企业落户和投资。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对此解读,特区政府在北都区试行更灵活的土地批拨政策,有利于企业参与北都开发,利好企业进驻。
值得一提的是,李家超还表示,如合适,相关“拆墙松绑”的行政措施亦可套用在北都区以外的地方。
李家超明确,将订立加快发展北都区的专属法例,授权政府制订简化的法定程序,包括成立法定园区公司;为园区公司设立专项拨款渠道以注入资金;管理指定地区跨境流动的便捷方法,吸引科研及高端制造业落户香港;加快批出建筑图则;放宽各分区大纲图的准许用途及微调发展参数;加快缴付征收土地的赔偿等。
在与内地创科合作方面,李家超称,将加快发展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目前,河套香港园区第一期首三座大楼已落成,生命健康科技、微电子、新能源及人工智能等支柱产业租户正陆续进驻。另外五座大楼将于2027年起陆续完工。
特区政府今年内会推出第一期余下用地的选定地块;完成第二期发展规模、产业分布等规划,完成河套香港园区总体布局;以及考虑以“边建设、边进驻”模式,让企业无须等待整区完成工程即可提早进驻。
至于香港发展创科产业的战略基地——新田科技城,特区政府今年内会公布《新田科技城创科产业发展规划概念纲要》,涵盖顶层设计、产业定位和布局、各片区的统筹发展、引导市场资源投入发展的策略等。
为配合所有开发计划,李家超称将加快北都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跨境铁路项目将打通港深两地的地铁网络,大幅提升大湾区基建互联互通,增强产业进驻信心。特区政府正全力推动港深西部铁路(香港洪水桥至深圳前海),并已就项目香港段邀请承建商及营运商提交意向书。
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相关专家表示,北都区建设将为深港合作、尤其是科技产业合作打开新空间。同时,超150万新增人口的注入,将利好深圳、东莞、中山等地的零售、餐饮、旅宿业。面对北都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内地应与香港双向奔赴,在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同时,积极改进规则、机制“软联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前进。
北都区建设不仅利好深圳的服务业,更带来扩大科技产业合作的机会
霍震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能一家人参与盛事“是一种光荣”。
行政长官李家超与妻子共同拥有一个位于油尖旺的住宅物业及车位。
在深港数据互通的探索中,跨境金融领域率先破冰。
为香港股市“打广告”,吸引更多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及借道香港“出海”,算是李家超邀请“二小龙”的“附带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