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惨淡的二季度之后,随着中秋国庆备货季的开启,今年8、9月份酒市终于显现回暖迹象。走访中,多地酒商表示8、9月份销售环比有所回升,但市场整体仍显疲软。酒仙集团创始人郝鸿峰认为,目前酒商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但这场行业深度调整可能还要持续3-5年,很多新变化正在发生。
中秋酒市乍暖还寒
接到电话时,河北酒商陈亮正准备开车去送货。他向记者展示了一货厢的国窖1573,并告诉记者,今年中秋酒水备货季启动比往年更早,销售环比也出现增长。不过在他看来,今年能否超过去年同期还很难说。一方面,5月到7月的淡季以及“禁酒令”的影响较为明显;另一方面,客户的预算也显得“紧巴巴”。
多地受访酒商也有类似的感受。山东济南酒商老盛表示,今年中秋备货销量略有下滑,相比之下利润下滑更为明显,主要是线上平台的价格竞争过于激烈,冲击了线下市场。
对于中秋市场,多数受访酒商心态都较为平和。一方面,近年来传统节日期间白酒动销表现平平,除经济环境影响外,也与白酒作为节日礼品的需求被“健康类”产品挤占有关;另一方面,行业持续深度调整,酒价不断下行,终端商家更加谨慎,转而采取快进快出的方式减少库存,消费者也大多按需购买,不再囤货。
从酒水流通上市公司半年业绩可以看出,华致酒行(300755.SZ)和酒便利(838883.NEEQ)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出现双位数下滑,整体跌幅高于白酒企业二季度的下滑幅度。
郝鸿峰告诉记者,经销商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今年6、7月份酒商的日子最为艰难,当时正值淡季,市场动销处于半停滞状态,而上游企业为了完成报表,还不断要求打款压货。目前来看,外部因素对酒行业的影响正逐渐减弱,市场动销也在逐步恢复,而且经过此前市场博弈,厂家也意识到已经压不动货了。
新一轮渠道整合正在悄然提速
随着行业深度调整持续,国内长期以来“厂强商弱”的酒业流通格局也出现了松动。
一直以来,白酒企业特别是名酒企业凭借资源稀缺的优势,在厂商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但2023年以后,酒水消费市场低迷、库存高速增长,削弱了酒企对渠道的绝对控制力。此外,电商平台的“反水”,频频推出低价名酒产品,也击穿了白酒企业的线下控价体系。
郝鸿峰表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酒企严格管控下,白酒行业的互联网渗透率不足10%,但经过这一轮博弈,中国白酒的互联网渗透率已达到20%左右。这一变化与平台采取的低价战略密切相关,该策略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未来5年白酒的互联网渗透率有望达到50%以上。
郝鸿峰认为,本轮行业深度调整还要延续3到5年,酒商的话语权正在加强,这对传统白酒流通渠道而言是新的机遇期。
由于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特征,国内白酒市场形成了“根系型”销售网络,酒企采取多级经销商制对市场分区域、分级严格管控,这也导致市场高度碎片化。酒业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有酒类批发商、运营商和代理商公司15万家,烟酒便利店和百货酒类销售网点500万家。流通前十企业总规模不足整个市场的10%。相比之下,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市场,南方酒业集团和丹墨菲等渠道商则占据35%到40%的市场份额。
在河南等酒业大省,已出现酒商联盟抱团取暖,试图建立区域非竞争生态,通过联采联销增强渠道话语权,与厂方博弈以降低成本、争夺资源、提升效率。
近日,酒仙集团公布了新的开店战略,计划3年内开设1万家酒仙超级店。记者了解到,区别于传统团购型B端门店,酒仙超级店采取硬折扣店模式,直接面向C端消费者。
郝鸿峰表示,过去门店主要采取团购模式,其核心是基于人际关系的销售,由于层级较多,需要较高费用和毛利支撑,这也导致所售白酒价格偏高。但随着酒业进入理性消费时代,消费者对价格高度敏感,传统团购模式的吸引力正在下降。未来50%的经销商和烟酒店将面临生死考验。
据介绍,酒仙超级店模式与零食行业的硬折扣店模式类似,吸引当地酒商加盟,利用酒仙集团的供应链优势,结合“胖东来”式服务,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因此能够提供更低的价格,例如名酒产品仅加价10元销售,以低价策略吸引消费者。同时,超级店将主要瞄准四线及以下市场,这些市场房租和运营成本更低,酒水需求也更为旺盛。
在行业上升期,市场价格管控是白酒企业的重中之重,因此白酒价格并不完全市场化。在业内看来,酒业硬折扣店仍属于行业新生事物,面临诸多挑战。
知趣营销总经理蔡学飞表示,酒仙超级店的模式是借助供应链优势,通过低价整合区域酒商资源,商业逻辑合理,但名酒低价战略的持续性、自有产品的动销率等还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