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产经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互联网医疗借AI,再向慢病管理市场投石

第一财经 2025-09-20 10:13:24 听新闻

作者:林志吟    责编:乐琰

过去,中国慢病管理市场线上渗透进展缓慢。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带来的健康损害不可估量,是我国居民的最重要死因。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慢性病疾病负担日益沉重。

“人口老龄化给医疗带来的压力,我们需要一种有效的缓解方法。”近日,在方舟健客第十届H2H医疗服务生态大会上,方舟健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谢方敏说。

看病难、随访难、出行不便,是很多慢病管理面临的一些痛点。大模型的发展,正在重塑医疗行业,一些互联网医疗平台也希望借助AI技术提速慢病管理业务发展。

AI给慢病管理带来的破局

在大会上,谢方敏分享了今年以来其平台接诊过的一位65岁老人患者故事。一天晚上十点半,这位罹患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问诊了多个关于用药规范问题。

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上,很多时候,医生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工作。

“患者问诊的时间较晚,问题也比较多。”谢方敏表示,AI介入之后,在医生接诊之前,先跟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智能追问,研判病情,给医生提供小结,缩短了医生处理问题时间,患者最后也得到了满意答案。

今年,方舟健客推出了AI预问诊智能体,截至目前,已开展近40万次服务,将医生服务效率提升33%。

“我们推出这个功能,并非要取代真人医生,而是各司其职,相互配合,AI助手可以协助解决重复性问题,真人医生负责最后的决策,医生也可以腾出更多时间解决疑难杂症问题。”谢方敏说。

慢病患者需要长期持续地服药和治疗。

有三甲医院医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长期治疗中,影响慢病患者患者预后的主要就是如何管理问题。过去采用传统方式,见面诊疗后鼓励患者前来复诊或到社区医院复诊,但很多患者症状改善后就不再复诊。

这些年,不少互联网平台希望医生与慢病患者在线下完成首诊后,可以把复诊的场景搬到线上,但线上问诊的难点是用户往往期待医生回复速度快、问诊质量高,而医生不可能一直在线上“蹲守”,回复不及时,导致用户就医体验不理想。从过往看,中国慢病管理市场线上渗透进展缓慢。根据灼识咨询预测,2023年,中国慢病管理市场线上渗透率为4.4%。

大模型的发展,让互联网医疗平台看到破局希望。

谢方敏表示,破局“医疗资源不均”“医务人员人均服务时间长”等痛点,是公司AI技术研发的核心出发点。

生态合作有待加强

伴随着AI技术发展,方舟健客加码布局AI+慢病管理市场。今年以来,公司吸引了心血管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医生入驻旗下平台。

以内分泌科为例,体重管理不善导致的肥胖及慢性病问题尤为突出。近日,方舟健客与信达生物达成合作,双方希望探索出数智健康服务与创新药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信达生物代谢与心血管事业部总经理高堃表示,像GLP-1这类减肥药,属于处方药,患者必须在医生的处方下使用。这类药物需要长期使用,但在早期使用时,可能存在一些胃肠道反应副作用,需要医生指导使用。通过线上平台,可以协助医生更好地管理肥胖患者。

在易观首席分析师李智看来,AI驱动的慢病管理,正从工具辅助角色向“决策中枢”演进,推动医疗资源从“治疗消耗”转向“健康增值”。

“近些年,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同时慢病患者已经达到4.6亿-4.7亿人,由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带来的医疗支出占比超70%,占用了大量医疗资源。随着AI在多模态能力方面的提升,有望在很多诊疗环节进行加速渗透。未来,AI不仅仅是一个辅助的工具,也会成为未来诊疗生态的一个核心。”她这样认为。

在慢病管理中,患者的实时体征数据、历史诊疗记录、用药反馈数据,是医生远程判断病情、调整方案的核心依据;AI问诊、智能分诊等功能,需依托海量合规的医疗数据训练模型,才能精准匹配需求、辅助临床决策。AI模型需具备高准确性与可解释性,才能获得医生认可并嵌入实际诊疗流程。

虽然AI在慢病管理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在数据获取上存在挑战。另外,AI在医疗中渗透,仍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和责任机制。

李智表示,医疗数据“分散存储、标准割裂、合规限制”问题导致数据价值难以释放,医疗AI发展,仍需要药械企业、医疗机构、支付方、科技企业等多方协同,但当前各主体尚有待合作深化。

谢方敏在会上也表示,公司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的姿态,与行业伙伴们携手深化AI技术创新与生态共建合作。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