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公开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首次跻身前十。
“中国奠定了自己作为全球创新领导者的地位,也是全球创新当中重要的一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刘华在9月22日举行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之绿色低碳创新论坛上提出,中国在创新领域取得成绩主要有几个原因: 政策持续聚焦教育和研发;企业研发贡献越来越大,比如华为、腾讯、阿里等已跻身全球企业研发领导者的地位;全球顶级研发者也在中国陆续出现;私人资本持续加速;创新生态活跃。
她表示,上述报告也提出了全球创新所面临的挑战或机遇,折射出未来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与应用的“晴雨表”。
首先,全球企业研发支出实际增长率仅为1%,创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但是技术创新,特别是在绿色低碳领域表现活跃,太阳能光伏成本下降12.4%,风能成本下降3.4%,新能源电池价格下降20%,“说明钱在往低碳走,可是钱袋子整体在缩水”。
其次,风险投资交易数量三连降,排除人工智能相关的巨额交易,实际投资额在萎缩,显示出投资者普遍谨慎的态度。然而,技术进步并未停滞。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将新能源电池和太阳能光伏领域的技术发展列入2024年的六大技术进步趋势之一。
第三,气候挑战严峻,新型经济体成为推动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全球变暖仍在继续,2024年全球气温创下新纪录,凸显了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的挑战。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越南、巴西在推广和采用电动汽车等绿色技术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场论坛由中国科技部和上海市共同主办,以“场景驱动绿色技术创新”为主题,聚焦如何以场景牵引来加速绿色技术从研发到产业化、从实验室到市场这一核心议题。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谢文澜认为,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关键十年”,科技创新正从技术驱动的传统范式向场景驱动的结果导向范式转变,《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推动城市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置于战略高位。近年来上海围绕深远海风电、新型储能等七大领域布局15个绿色低碳转型重点应用场景,启用绿色技术银行、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等平台,落地全国首套兼容燃煤+燃机烟气的CCUS示范装置、首个规模化商业运行的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等标杆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