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WHO)最新报告,2024年中国成人(30-79岁)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9%,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也意味着大约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名高血压患者。从总量来看,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715亿。
与此同时,报告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成人高血压控制率(18%)距离世卫厘定的50%目标值仍有差距。在中国2.715亿的成年人高血压患者中,仍有超过四成患者不知道自己的患病情况,超过五成未接受治疗。
在第四届联合国大会预防控制非传染性疾病与心理健康高级别会议前夕,世卫于北京时间23日晚召开“高血压,高风险:将承诺转化为救生行动”高层论坛,论坛上发布了《2025全球高血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全球195 个国家和地区的高血压发病和防控现况。
“每小时都有超过 1000 人因高血压引发的中风和心脏病发作而丧生,其中大多数死亡是可以预防的。各国拥有改变这一局面的工具——政府决心、可持续的投入以及将高血压控制纳入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之中。”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说。
第一财经注意到,在2023年和2025年世卫发布的二份全球高血压报告中,中国基层高血压防控中的经验做法,均被世卫“点名表扬”。
99个国家的高血压控制率低于 20%
高血压是心脏病、脑卒中、慢性肾病和痴呆症的主要诱因。世卫认为,这一可防可治的疾病若得不到及时地应对,将继续导致数百万人过早死亡,并使各国面临持续的经济损失。2011至2025年间,包括高血压在内的心血管疾病预计将给中低收入国家造成3.7万亿美元损失。
报告披露, 2011 年,高血压致使1100 万人死亡(占全球所有死亡人数的 16%),是导致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的首要风险因素。 2024 年全球有 14 亿成年人罹患高血压,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从西太平洋区域的 29% 到东地中海区域的38% 不等。
报告认为,如果不采取行动,预计未来几十年全球高血压患者人数将会上升,到2030年,患病人数可能会超过 15 亿。但若能使全球高血压患者控制率提升至50%,到2050年可避免7600万人死亡,每年节省千亿美元医疗支出。
目前,从全球整体来看,成人高血压的防控效果不佳。
根据报告,2024年,仅有略超过五分之一(3.2亿)的患者通过药物治疗或其他健康干预的做法,有效控制住血压。在195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有4 个国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冰岛和韩国)实现了“高血压控制率超过 50%”的目标,99 个国家的高血压控制率低于 20%。
控制率不足背后,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全球在高血压预防、诊断、治疗和长期护理方面仍存在重大缺口,这些问题在低卫生资源的国家和地区更为显著。
报告分析认为,高血压防控中的主要问题包括: 关键风险因素(烟草、酒精、盐和反式脂肪摄入、缺乏身体活动)管控政策薄弱;经过认证的血压设备的可及性有限;缺乏标准化的治疗规程和训练有素的基层卫生工作者;药品供应链不稳定且费用高昂;对患者的经济保障;用于监测趋势的信息系统不完善等。
根据报告,降压药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公共卫生工具之一。
9月初,世卫更新了《基本药物标准清单》,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对于降压药,世卫更新了两种三联用药——培哚普利 + 氨氯地平 + 吲达帕胺和缬沙坦 + 氨氯地平 + 氢氯噻嗪,世卫推荐采用三联复方制剂。
世卫专家组认为,单药降压药持续供应非常关键。但对于双药治疗后血压仍控制不佳的患者或高危患者(如患有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疾病者),三联复方制剂在疗效和用药依从性上具有优势,各国政府在药物供给选择决策时应予以考虑。
然而,不同国家的药物可及性存在较大差异。报告显示,在 25 个低收入国家中,仅有 7 个(28%)国家表示所有世卫组织推荐的药物都能普遍获得,相比之下,世卫所推荐的药物在 93% 的高收入国家普遍易得。
为此,报告认为,需要各国建立起更好的药品监管体系、定价与支付体系、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制度并不断破除这些药物的处方开具和配药方面的障碍。
“中国经验”被点赞
根据报告,中国面临着全球最沉重的高血压疾病负担之一。2024年,中国有29%的30-79岁成年人(约2.7亿人)患有高血压。其中仅57%知晓自身病情,43%接受治疗,真正实现有效控制的仅18%。这意味着,超过8成的中国高血压患者仍面临心脏病、脑卒中或肾衰竭的风险。
但报告数据也显示,近年来,中国未被诊断的高血压患者比例持续减少。目前,中国已出台心脑血管疾病和减盐相关防控政策。预计从2025年到2030年,中国高血压控制率会逐步提升。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两年前,在世卫发布的第一份全球高血压报告中,我国山东省于2011~2016年间开展的“省部联合减盐防控高血压项目(SMASH)”,被世卫报告列为推荐案例。时隔两年,在世卫发布的第二份全球高血压报告中,中国地方的高血压防控经验再度被世卫表扬。而这一次世卫“点赞”的是中国“以基层为重点”的慢病防治策略和成效。
根据报告,2023年,中国辽宁省昌图县的两个乡镇开展了一个“华北农村地区高血压控制促进”的项目。该项目以现有的家庭医生团队结构为基础,结合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专家团队的经验下沉,世卫组织高血压管理技术包(HEARTS)的本地化部署,以及乡镇两级基层网点数字血压监测器的配置和数字信息系统的完善。在项目推进中,当地乡村医生在高血压诊疗和护理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病人居家监测、复诊管理和转诊服务得以畅通。
报告称,截至2024年底,辽宁省昌图县39个村卫生室积极接受高血压治疗的患者超过5000人,其中95%的患者在治疗前3个月内继续接受治疗,70%的患者血压得到控制。
“受初步试点成功的鼓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防控部门已承诺将扩大该项目规模。此次扩展会将把高血压管理延伸到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定的5个非传染性疾病预防示范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在乡村医生的带头下,这一举措有望保护400万人口免受高血压的不良影响。”报告透露。
从全国来看,目前,“对高血压患者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已被纳入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2024年,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健康服务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数1.41亿,接受健康服务的高血压患者人数达到1.15亿人。
9月初国务院发布的《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到2030年高血压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应达到70%以上。
而在患者用药保障方面,国家卫健委在9月份对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答复中再次重申,高血压用药不受一品两规限定。与此同时,国家卫健委已要求各地建立健全基层药品联动配备使用机制、完善基层药品集中供应配送机制和健全基层药品短缺预警处置机制,保障用药上下衔接,解决基层用药问题。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到2030年,3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达到65%,高血压治疗率、控制率在2018年基础上持续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90.7/10万以下。
全面建立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巡回医疗制度。
肺部疾病存在“共患病”现象和肺癌“慢病化”趋势。
尽管目前已经有包括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高血压治疗药物,但仍然有一半的患者无法实现较好的血压控制效果。
谭德塞说:“我们正经历记忆中全球卫生融资最严重的动荡”。
公众对中青年高血压的关注明显不足。近年来,在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病患者的调查中,首次发病的年龄有下降趋势。